第24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9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赏玩饼印话团圆

■张新文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9月20日   第 24 版)

  朋友搬了几次家,每次都要叫上我去帮忙。这次他把他高祖父用过的一枚木质月饼模送给了我,并一再强调“洗洗还能用”。显然,他是担心我把它扔了。其实我是个收藏迷,求之不得的宝物,岂有舍弃之理。

  月饼模经清洗之后,霉斑全无,犹如贵妃出浴露出真容。其边缘虽留下两处凹伤,但油香浸染纹理,质地光鲜细腻,依旧古朴美观。这枚月饼模是本地的红木料所做,直径约8厘米,圆形,纹路有三重圆由内往外扩展,犹如平静的水面落下一粒石子,一圈圈涟漪向远方延伸;刀功老道,层次分明,通体圆润,一气呵成;力度、巧劲和审美独具匠心,彰显了民间高超的雕刻工艺和“月圆人团圆”的朴素人文情怀。

  月饼模,又叫“月饼印”,人们通常习惯叫“饼印”。传说饼印的创造者是嫦娥。由于嫦娥被迫无奈吃了丈夫后羿的两粒长生不老丹,便身不由己地飞到了月宫。天上人间,一对夫妻的相思之苦可想而知。后来,后羿受一位仙人指点,于八月十五深夜将如月面团置于西北方向,轻唤“嫦娥、嫦娥”数声,嫦娥果然至,夫妻得团圆,喜泪盈面颊。当嫦娥看到后羿手上、身上到处是面粉时,“噗嗤”笑了:“你揉的面团哪里像月亮啊?倒像个锄头!”于是,她找来木料和工具,连夜做了一个面团模,并且教后羿把和好的面团放入模具里压实,再倒置往桌子上一拍即可。神话传说里嫦娥制作的面团模,应该是饼印的最早形态了。

  月饼有文字可考是在南宋时期,吴自牧《梦粱录》里第一次出现了“月饼”二字。民间八月十五流行吃月饼是在明代;到了清代,中秋节吃月饼已成为大家普遍认知的习俗,并代代相传。所以,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饼印雏形可追溯的历史最迟不会晚于宋朝,甚至更早。

  如今,使用饼印制作的月饼,似乎仍占很大比例,特别是广式月饼、京式月饼和苏式月饼。在相关地区里,无论是月饼生产作坊还是普通人家,饼印都是必不可少的器具。制作饼印的木料多为果树,如杏木、梨木、枣木、柿木、柚木等,另外就是桂木、红木了。之所以选用果树做饼印的木料,一是因为果树木料无异味,有的还有浓郁果香;另一个原因是果树木质好,便于雕刻且坚固抗摔打。饼印的形状多为圆形、方形、菱形,也有特殊的形状,比如月牙形、桃形和鱼形,这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关。圆形,象征团圆、美满和幸福;方形,象征光明正大、坦荡做人;菱形,象征着富有;鱼形,象征年年有余……

  而有的家庭不用饼印也可制作月饼,凭的是经验和感觉。比如我母亲喜欢用铁锅烙制月饼。每到芝麻成熟的时节,离过中秋也就近了。选择晴好天气,母亲会拿着笆斗和镰刀下地割芝麻。有的芝麻在地里已经成熟,母亲就小心翼翼地把芝麻头朝下,往笆斗里磕芝麻。经过母亲精心挑选的芝麻,再经过去杂、淘洗、晾晒、炒熟、捣碎、放糖等工序,方可被加入月饼馅。因为烙月饼对火候要求严格,火小,烙不熟;火大,外糊里生。所以,母亲烙月饼只用麦秸草,麦秸草火性柔和,易燃易灭。过去虽然物质较匮乏,但一到中秋佳节,一家人还是能够围坐在一起赏月亮、吃月饼。时下,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加上中秋节假期不长,所以亲人们往往聚少离多,只能靠月圆、饼圆来寄托那一缕缕相思了。

  中秋佳节又至,无论能否与亲人欢聚一堂赏月、品饼,我们也应在心里雕刻下一枚“饼印”,以承载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对团圆的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