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规划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8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深圳、西宁等通勤距离减少最多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8月09日   第 07 版)

  “通勤交通是城市问题的‘牛鼻子’,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反映。”近日,在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称《报告》)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指出,提升通勤质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63.89%,是城市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时期。杨保军表示,用数据解析通勤问题和规律,推进通勤质量的改善与效率提升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有益尝试,通勤时耗指标已经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度城市体检的重要指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报告》是在探索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动态评估城市居民的通勤状态和交通服务能力,为检验城市政府的管控能力与治理水平、监测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实效提供科学支撑。

  记者了解到,基于去年的通勤监测研究成果,今年的研究将城市数量增加到42个,重点对35个城市进行了年度追踪对比;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报告》增加了第10项指标,即“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以期从城市空间、生活方式、交通支撑的角度探索城市的碳排水平和减排方式。

  研究成果显示,居民通勤状态改善的两个最显著特征是极端通勤(60分钟以上)减少、通勤距离缩短——超过百万人极端通勤得到改善,同比降低1%。北京依旧是极端通勤人口比重最高的城市,达27%;21个城市通勤距离缩短,深圳、西宁、银川减少最多;居民搬家和换工作时对改善通勤状态给予更多考虑,多数城市的城区-郊区通勤减少。

  根据《报告》,城市通勤空间条件恶化的两个显著趋势是职住分离增加、公交保障降低——14个城市职住分离增加,武汉、重庆、厦门、宁波、南昌等最显著;45%的通勤者45分钟公交可达,轨道交通里程少的城市公交保障能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在对《报告》进行分析时指出,2020年全国新开通10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然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平均仅提升1%,北京、广州、南昌、南宁、青岛、上海等城市这一指标甚至不升反降,虽然有疫情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仍需要关注轨道交通的网络客流效益。

  此外,中国主要城市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平均值为5.7吨/日,换算每人、每年(往返)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0.29吨。短距离通勤和绿色出行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超大城市中深圳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5.5吨/日,远低于多数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中长沙、苏州和西宁,这受益于深圳良好的职住平衡、相对较短的通勤距离和超过75%的绿色出行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