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全域党建·昆明市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7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五华区:

党建引领融合发展 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7月19日   第 24 版)

  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街道圆通西路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林勘院党员在一二一大街57号居民小区为辖区居民免费发放药物。

  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紧跟新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城市基层党建“大融合、大发展、大提升”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建设,实施党建引领吹哨报到、“红色物业”、四社联动、诉调联动、“13337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城市发展上取得了新成效。

  “三融合三联动”

  布局党建新格局

  实施全域融合发展。五华区结合全区“一核两副、三圈层融合”空间部署,以“一环四片”布局打造“翠湖党建示范圈”、以“线性辐射”模式打造“城郊党建示范圈”、以“乡村振兴”目标打造“西翥党建示范圈”,推动主城“一核”、北市区和西北新城“两翼”、西翥片区“三圈层”党建融合发展。

  深化条块融合共建。该区有机联结660家驻街道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立10个街道“党建联盟”、59个社区“大党委”,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职责清晰、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条块结合的党建管理体制和“七联”共建工作机制,形成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党建格局。

  加强工作融合互促。该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党建工作放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进、落实,突出党的组织、党建载体、党建资源“三融入”,做实“党建+”系列工程,实现党建引领推动城市管理、社区治理、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服务群众等工作。

  强化组织联动。该区建立区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街道建立“党建联盟”轮值主席制度,社区“大党委”吸收社区民警、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公司中的党员负责人等担任兼职委员,实现各级组织上下贯通、左右联动。

  强化责任联动。该区出台区委常委、区政府党员副职履行“一岗双责”抓党建实施办法和责任清单,制发《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体系的意见》《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问责办法(试行)》,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级联动责任体系。

  强化制度联动。该区抓实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联述联考制度,健全软弱涣散党组织、星级示范党支部、社区后备力量等动态管理制度,以及城市党建调度通报、督促检查、跟踪问效等制度,以制度联动推动党的工作深入“末梢”。

  “3443”工作法

  夯实党建基础

  压实“三级”责任。五华区建立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机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谋划部署、直接推动。以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书记抓基层党建项目为抓手,分层级、分类别制定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层层传导压力。

  构建“四项”机制。该区建立健全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和行业系统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形成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统一联动管理机制;建立权责相适治理机制,制定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逐步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职能,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和证明性盖章事项清单,推动社区在行政事务上减负、在服务保障上扩能;建立双向考核评价机制,由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对街道的考核,探索由街道牵头对区级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下沉基层履职进行考核,双向发力推动党建工作有效落实;建立互联互动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街道“党建联盟”、社区“大党委”统领作用,不断完善联席会议、社区协商、信息互通等制度,形成条块协同、上下联动、事务共商、信息互通、服务联办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建设“四支”队伍。该区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构建以教育培训、交流挂职、后备培养、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防错纠错为基石的“1+7”干部工作机制,用系统思维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强化集中培训、社区党务干部跨县区交流学习、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讲党课力度,鼓励社工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和学历提升计划,推进现有社区工作者逐步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型;建设一支多样性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健全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志愿服务积分储兑制度,挖掘整合全社会志愿者资源,组建多种类型志愿者队伍,开展以党员志愿者为带领、青年志愿者为主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志愿服务;建设一支党建工作名师队伍,挖掘全区各领域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行业专家、业务骨干等先进分子的个人特长、从业经验和典型示范优势,创建25个“五华先锋”党建名师工作室,构建形成五华基层党建“红色智库”。

  做实“三个”基础。该区建设一批标准阵地群,着力在业务部门、街道、社区、街区、园区、商圈、楼宇等领域建设“1+10+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搭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建成区级党群服务中心1个,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6个,其他领域党群服务中心8个,为社会群体提供业务办理、政策咨询、交流学习等便民慧民服务;保障一系列工作经费,把街道党建工作经费从8万元提升到12万元、社区从5万元提升到8万元,财政每年专门安排不低于500万元资金用于社区“两房”规范化建设,安排每个城市社区每年20万元的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整合一个片区资源,通过阵地联合、队伍集合、机制融合,整合一个片区内驻区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业务系统的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各类资源,形成开放式、共享式服务保障体系。

  “党建引领+”

  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党建引领“吹哨报到”做强街道社区治理核心。抓实网格管理,实现“织好网”。五华区建立“1+7+X”三级社区网格工作模式及“3+X”四级管理网格工作模式,推动包含四级“网格长”279人在内的905名网格员入网,明确各级网格权责清单,设定纳入考核内容指标,切实提升社会治理网格化水平。

  突出改革导向,实现“吹好哨”。该区制定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赋予街道“5项权利”,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严格落实社区“4张清单”,取消“一票否决”事项,以“一岗多能”理念培养“全科化”社工。划分“应急哨、重点哨、常规哨、协调哨”四个类别,明确“吹哨报到”的标准、流程及规范,防止“吹哨”变“推责”。

  搭建共治平台,实现“报好到”。该区推动执法力量按照“定岗进驻、片区派驻”等方式入驻街道,建成综合执法平台3个,各街道累计吹哨127次,16个区级职能部门累计报到630余人次。严格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制度,推动63家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39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

  开展以诉为哨,实现“办好事”。该区将热线、群众来电来信、网络媒体及有奖举报类诉求按12345市长热线现行标准及处置时限运转,“网格巡查监督”类诉求按城市网格化管理现行标准及处置时限运转;基层类诉求按照“吹哨报到”机制体系运转;“上级转办、领导督办”类诉求严格按照“接诉即办”工作要求及流程办理,进一步提升“吹哨报到”功效。

  实施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建设破解小区治理难题。分类推进,健全“红色物业”工作体系。五华区针对不同类型物业服务的特征和需求,把准不同物业服务对象的需求之“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条上行政主管体系与面上属地监管体系的融合,实行党建工作+业务指导双管双责、条块联动的管理模式,构筑“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服务民生,彰显“红色物业”红色气质。该区实行党建引领下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和正向激励、反向问责机制,引导和督促物业企业主动提升服务品质。目前建立物业企业党组织77个、业委会党组织11个,建成昆明老街、招银大厦“金领驿站”等一批物业行业党群服务中心。

  瞄准靶向,实现“红色物业”提档升级。该区深化“枫桥经验”应用,实行 “六位一体”物业行业监管和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探索实践淘汰替换机制,加强物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星级管理、“以奖代补”机制,着力培育打造一批升级版“红色物业”。

  实施党建引领“四社联动”服务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完善社区治理工作机制,该区在区级层面建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在区民政局成立社会组织行业党委,建立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双中心”;在街道建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在社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与服务基地、社区工作社会实践教育培训基地、社区公益创投活动中心等功能阵地,构建了定位清晰、集约高效的“四社联动”运转体系。

  搭建社区多元化服务平台,该区建立融合互促、购买服务、双向评价、联席会议、信息联通、服务联办等“四社联动”运转机制,构建“居民点单—社区统筹—社会工作者主导—社会组织实施—社会志愿服务补充—社会监督—居民受益”的多元联合服务路径,推广“党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服务联动模式,为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共驻共建提升服务水平,该区借助“党建联盟”力量,动员“党建联盟”单位、社区“大党委”成员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社区服务站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党员志愿者“红马褂”引领群众志愿者“绿马褂”,形成共驻共建共享共治格局。

  实施党建引领社会治理“13337工程”提升社会治理体系。五华区采取“一小区一支部、多小区一支部、一小区多支部”的方式分类建立实体化小区党支部,形成“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楼栋长(中心户)”的小区党建格局。五华区已组建小区党支部285个,覆盖居民小区1224个,实现党的组织、工作100%全覆盖,有效延伸小区治理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