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7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全国碳市场开市 首笔交易额790万元

生态环境部: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7月19日   第 03 版)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启动。上午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所谓碳交易市场,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我国碳市场地方试点起步于2011年。当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七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七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从此前运行情况来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试点碳市场的碳价各不相同,其碳排放配额只能在当地碳市场使用。而即将启动的全国碳市场与之相对,意味着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更广阔活跃的大市场。

  据悉,我国将在充分借鉴试点碳市场经验基础上,明确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强调,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发电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将这个行业首先纳入,可以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根据测算,首批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对于已参与此前地方试点的企业,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试点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工作。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各方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预期在逐渐上升,相关企业特别是配额短缺的企业还是要从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高度正确看待碳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碳价的高低是个市场信号,企业只有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才会在发展中占得有利先机。”赵英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