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7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亲密自然 返璞归真

——读马瑞翎《木鼓敲响的日子》

■李庆林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7月12日   第 23 版)

  小说《木鼓敲响的日子》是云南回族作家马瑞翎继《独龙江上的小学》之后,又一部通过少数民族故事表现偏远地区环境、生活及文化的长篇力作。作家在本书中以儿童文学的样式透析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讲述了佤族人的历史风俗,探讨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间如何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故事发生于云南临沧与缅甸交界处的阿佤山区。故事的开端非常奇异:两个佤族男孩目睹一只母豹中毒身亡,母豹的孩子——一只出生不久的小豹子懵懂地跟着兄弟二人来到佤族村寨。岩丙和岩布勒是一对表兄弟,他们在小豹子到来后与其共同生活、共同玩耍、和谐共处。再后,恰遇佤族村寨的“旧木鼓换新木鼓”重大事件。木鼓乃佤族人的神器,世世代代的圣物,象征吉祥,长期受到族人膜拜。可想而知,更换旧木鼓时的全套仪式有多么严肃庄重。而且,更换旧木鼓时,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祭品,因为“砍木鼓以后不祭祀就会死人”。而小豹子在山寨的出现,引起高度关注,寨子里的很多人都希望用这只小豹子来做祭祀的祭品。

  后来,经过新的文明思想与老旧观念的碰撞与争论,村寨族人决定不杀小豹子,而用已死去母豹的豹皮制成标本,作为祭品,完成“虎豹祭”,从而更换木鼓。

  在小说中,佤族人更换木鼓仪式、佤族人秉持千年的风俗习惯以及佤族人时刻铭记的远古禁忌,都被马瑞翎以儿童甚至动物的视角,诠释得格外生动。因此,读后掩卷,我钦佩于作者巧妙地以童话色彩升华现实意义的手法和功力。

  读完这部12万字的长篇小说,其开头部分介绍那个神秘山寨的奇妙文字仍回荡在我心里。那里有大面积原始森林,与缅甸交界,一切都与自然密不可分:“寨子的寨墙用针刺树做的,密得连兔子都钻不进去。寨子的门用一棵巨树雕成……青苔大军想霸占整个森林世界,把地面、石头和树干都给裹上了。幸亏这里还有不少花朵、各色果子、羽毛斑斓的鸟儿和身穿华丽皮袍子的动物,要不然,绿颜色就真成了霸主,这地方就要绿得不像话了。”即便是那个被佤族人世代尊崇的圣物木鼓,也是用红毛树树干掏空制成。

  故事中的岩布勒年幼,只有5岁左右;岩丙15岁,是一个勇敢聪明的佤族少年。小豹子刚生下来不久,相当于“小孩五岁的样子”。三者一起生活,互相玩耍。岩布勒跟小豹子学爬树,一同尝试草茎浓烈的香味儿。这些细节,被作者马瑞翎细细道来,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和谐氛围。不仅如此,她采用拟人化手法,让鸟儿、风、树叶、动物等都具有人类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语言,与佤族人独有的宗教观和生态观相融合,产生“万物有灵”的神奇效果。那种人与动物的对镜成长,比一般意义上的童话要深刻得多。阅读这个奇妙、可爱的故事,如同打开一扇瑰丽神秘的窗口,妙趣横生间,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非常难得。

  此外,小说借到访的科学家“青下巴叔叔”之口道出:“小孩子不认识什么‘纲’、什么‘目’,不知道关于动物学或者植物学的基本常识,却都是天生的生物学家。”马瑞翎秉持自然主义儿童观,分别以主客观视角,通过故事讲述对人性与动物性在更高层面达成和解贯通,表达对动物对自然的审美情趣,既符合儿童文学的创作风格,又极富生态文学意味,构筑出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

  小说中,更换木鼓仪式后,小豹子失踪,回归了自然。人们都希望岩布勒的爸爸去以独特本领追踪到小豹子,但“爸爸想把这套本领藏起来,他更愿意小豹子回它自己的家去”。这是一份隐喻,我们与动物乃至与整个自然和谐相处的“窍门”,其实就在岩布勒爸爸朴实的想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