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7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安全帽“质量焦虑” 须依法标本兼治

■张全林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7月12日   第 02 版)

  如今,一些建筑工地的工人想从企业那里领到一顶安全帽并不容易。市场售价不到15元的安全帽,工地宁愿给20元补贴,让工人自行购买,也不肯统一购置。企业甘愿多花钱,并非出于慷慨大方,而是另有难言之隐。

  安全帽是头顶上的“生命屏障”。安全第一,戴安全帽保安全,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一些工地负责人宁愿发补贴,让工人自行购买安全帽,也不愿集体采购,这并不是嫌麻烦,而是企业自己也拿不准买来的到底合不合标准。万一统一采购的安全帽存在假冒伪劣,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企业的责任就更大了。权衡利弊,索性发钱不发帽。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质量焦虑。

  对企业而言,买安全帽不是一笔很大开支。宁可多花钱,也不肯亲自走一趟,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就因为确保质量是件“麻烦事儿”。网络平台上的安全帽“丰富多彩”,什么样的符合安全标准,用工企业对此并不专业,心里没底。为简便省事,就选择让工人自己去碰运气。这肯定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另外,根据《建筑施工人员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劳动保护用品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工地发钱不发帽,不仅推卸不掉安全生产责任,也违反了相关规定。

  作为工地负责人,出此下策,只怕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但安全帽不安全,的确不是工地能解决的。目前,市场上安全帽品类颇多,材质主要分为PE、ABS、玻璃钢三大类。据专业人士称,玻璃钢材质的安全帽价格最高,生产成本一顶至少30元以上。但在网购平台上,价格低于30元的玻璃钢安全帽并不乏见。“头顶安全”的隐忧,用工企业有责任,但安全产品生产领域才是源头。

  政府对安全产品生产具有严格的规定。国家最新的安全帽标准于2020年7月1日正式施行,标准为GB 2811-2019。安全帽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出厂的产品要通过质检部门检验,符合标准才发给产品合格证。那些不合格的产品是怎么出现在货架上的,值得追问。生产标准虽然明确,如果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便形同虚设,延伸到使用端,企业不敢买就不足为怪了。

  任何行业、领域的安全隐患都需要从源头治理。劳动者的“头顶之忧”并不在头顶上。必须在头顶之外寻求破解之法,才能筑牢安全堤坝。堵住安全帽生产流通环节的漏洞,安全帽才能真正成为劳动者的安全保障。治理“头顶安全”,切忌舍本逐末,最有效的办法,是盯紧生产环节,在源头上清除始作俑者。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上的安全帽普遍货真价实、质量地道,企业才敢买,工人才敢戴,安全才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