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版:城市华章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佛山市:宜居宜业宜创新 岭南名镇竞风流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 38 版)

  佛山市经过生态整治后的大棉涌北江新城凤凰公园段。

  2019年10月20日,“岭南味佛山品”首届佛山文旅欢乐季系列活动之佛山市第一届镇(街)龙舟争霸赛在佛山新城龙舟广场东平河举行,32支镇(街)龙舟队竞逐“佛山龙王”。

  2019年3月30日,佛山市举办50公里徒步活动,34.5万人加入浩浩荡荡的徒步大军,11.8万人通过终点。

  佛山咏春拳的一招一式,刚柔并济,心意融合,腰马合一。

  对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来说,10月1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佛山迎来解放。从此,近代以来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佛山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走向新生活。在党的领导下,佛山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创造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一系列创举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佛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和广东省委部署,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书写了光彩夺目、美丽动人的佛山篇章。

  制造业大市经济抗风险韧性较强

  2020年,广东省GDP总量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同年,佛山市GDP达10816.4亿元,同比增长1.6%,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次于深圳市、广州市,属于广东省第三大经济体。

  

  有专家坦言,目前,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广州、深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佛山进入万亿元城市行列。各类市场主体增至94万户,26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通过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佛山市经济增速从2020年初垂直下滑到当年底扭负为正,呈现出韧性强、动力足的发展态势。陶瓷产量世界第一、电风扇产量世界第一、“富裕家庭”“高净值家庭”全国地级市第一……这些都是佛山市的底气。

  

  胡润研究院今年2月发布的财富报告显示,佛山市资产超600万元与1000万元的“富裕家庭”和“高净值家庭”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十。其中,“富裕家庭”超7万户,高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也就是说,佛山市平均每17户家庭中就有1户资产超过600万元。

  

  佛山的实业强大到什么程度?有数据表明,在佛山,平均每秒钟就有2个电饭锅下线,每分钟有1辆汽车下线,每分钟能生产100台微波炉,每小时能生产洗衣机273台,每天生产冰箱超过2万台……

  

  美的、碧桂园、海信、格兰仕、海天、健力宝、联塑在佛山济济一堂,佛山已拥有两家世界500强、8家中国500强和76家广东500强企业。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佛山正向“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广东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昂首迈进。

  

  据统计,佛山市产业结构连年优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全市家用电器、金属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行业产值规模稳居全省第一,装备制造、泛家居、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八大产业异军突起,并将打造两个超万亿元核心产业集群、两个超5000亿元支柱产业集群、4个超3000亿元新兴产业集群。

  

  为了挺进产业链高端,佛山市一揽子推出“强核工程”“立柱工程”“强链工程”“优化布局工程”“品质工程”“培土工程”六大工程,聚焦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行业引领地位的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的未来型企业。

  

  目前,佛山市184个项目获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支持和佛山市核心技术攻关立项支持,并瞄准氢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核心技术难题重点攻关。去年,三龙湾落户重点产业项目15个,投资总额达149.4亿元。

  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西部枢纽城市当前,佛山市积极推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高效通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枢纽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个月来,广东省疫情又现,佛山市坚守安全稳定底线,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同防,以“人防+技防”手段织密防控网络,做好交通工地、“两站一场一港口”、粤港跨境货物运输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守住和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目前,佛山市规划布局“十纵十三横”高速公路,总里程920公里;规划“十纵十二横”快速路,总里程1064公里,规划高速公路网密度和快速路网密度皆居全省第二,有力支撑佛山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级路网,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为了能够持续优化全市公交线网布局,全市域开展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完成中心城区百大堵点治理任务,年内至少完成33处交通拥堵节点、路段及片区的综合治理。

  

  为全面提升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佛山市将加快公交市级统筹进度,推动TC公交模式向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统一市内公交和地铁乘车码,实现市内地铁和公交“一码通行”;着力保障公交场站(首末站、中途停靠站、枢纽站及停保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公交场站用地。

  

  佛山市还出台实施方案,利用一年半时间新建提升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1500公里,全面提升慢行交通品质。

  

  今年3月,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广东省佛山新机场选址,同意将佛山市高明区更合北场址作为广东省佛山新机场的推荐场址。佛山新机场即《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规划建设的“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既是《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5+4”骨干机场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重点枢纽。为此,佛山市开展《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规划》研究,加快机场综合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与广州白云机场、广州南站、佛山西站等枢纽的互联互通。完善机场集疏运通道规划建设,推进相关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取得有效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需要陆路、航空的互联互通,也需要四通八达的水路作支撑。为此,佛山市加快推进码头项目建设及水运合作,推进《佛山港总体规划(修订)》《打造珠江黄金水道背景下佛山市港口水运物流发展规划研究》,不断优化调整佛山港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与广州、深圳港的联动发展。2020年6月,三水港开通了接驳深圳东部盐田港区的直航航线,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2020年11月9日,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首个应用项目,即“蛇口—顺德组合港”落地。在组合港监管模式下,进出口物流整体时长由过去需5—7天压缩至2天,效率提升60%,企业运输和报关成本节省30%。

  

  此外,佛山市还积极完善三龙湾片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三龙湾智慧大道,将三龙湾打造成为佛山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开展《粤港澳大湾区ETC智慧城市应用先行示范区研究》,2020年佛山入选全国27个试点城市,将重点实施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让文化遗产在发展中焕新彩

  佛山“肇始于晋,得名于唐”,历史上是中国四大聚、四大名镇之一。自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佛山市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让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不断丰富;另一方面紧随不断提速的城市化步伐,促进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打破千百年来的城市格局。

  作为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龙舟龙狮文化名城,佛山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三五”时期,佛山市通过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评选、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成立非遗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建立非遗专家库、改造升级非遗项目展示馆、举办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为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建档等工作,推动非遗保护利用上新台阶。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50项、市级非遗项目131项,国家级传承人15人、省级传承人58人、市级传承人226人。

  

  为打造更多优质平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活”起来,佛山市从2017年12月起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推动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市已有及在建博物馆、美术馆244家。

  

  如今,与“经济佛山”相匹配的“文化佛山”形象逐步显现,“近悦远来,古今相宜”的“文化佛山”形象深入人心。

  

  佛山市守住了五千年的制陶历史,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尤其在建筑陶瓷领域,享誉国内外。

  

  佛山市还加速推进世界功夫之城、粤厨粤菜名城建设。2020年,佛山建成了100个功夫角,禅城区佛山功夫中心、南海区西樵山飞鸿馆项目、顺德区均安镇功夫小镇、高明区东洲鹿鸣体育小镇武术产业项目及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比赛训练基地等加速推进建设运营。2021年,咏春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佛山市启动电视剧《谭家菜》拍摄,开展“佛游味劲”“吃游在佛山”美食专题营销,吸引八方食客。

  

  在此背景下,佛山市不断壮大文旅产业规模,并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据介绍,全市拥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7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十三五”期间,佛山市旅游业总收入五年累计3360亿元、接待游客2.47亿人次,分别是“十二五”的1.6倍、1.3倍。今年1—5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123.75万人次,同比增长142.34%;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856.6万人次,同比增长74.34%;旅游总收入172.18亿元,同比增长100.98%。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市禅城区、高明区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正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佛山市评选出“岭南天地”等首批十大夜游地,涌现出三龙湾夜间游船、“旅图·晓读夜宿”和“禅城旅游·宵夜节”等一批夜间经济项目。与此同时,佛山市积极推进南方影视中心建设,影视相关企业已超1700家,与南方影视中心成立前65家相比增长超25倍。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电竞文创产业中心已建成,以电子竞技、电音、网络视听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工业大城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之路

  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工业企业众多、能源消耗量大,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城市和工业复合污染引发区域性系统性环境问题、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有待提升等。

  

  自2015年起,佛山市启动对8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全面打响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大棉涌是佛山市最早纳入整治的城市黑臭水体之一。

  

  大棉涌属于佛山市三水区广佛跨界主干河涌,全长约18.92公里,由西向东贯通西南、云东海城区,大棉涌既是农业灌溉的引水渠,又是城区承泄暴雨的排涝通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生活和农业养殖等方面的污水大量排入大棉涌,水质呈现变差趋势,根据2016年初的监测数据显示,其水质达到轻度黑臭(溶解氧均值长期低于2mg/L)。治理大棉涌的水体黑臭问题刻不容缓。

  

  2018年,佛山市印发《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编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棉涌的整治目标、整治范围、整治任务、整治措施,以及建立黑臭水体“长制久清”工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治理大棉涌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大棉涌全河段开展了3项底泥疏浚清淤工程,特别是对河流中段的箱涵进行了清淤,完成清淤超6万立方米,保证了水清河畅,并在整治后期实施了大棉涌水质改善服务项目。目前,大棉涌整治工作已取得明显实效,并分别于2017年、2019年通过初见成效和“长制久清”验收。

  

  近年来,佛山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攻坚战役频频告捷,蓝天白云时时呈现,青山绿水成为常态。顺德、高明两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国字号殊荣尽收囊中,走出了一条工业大城的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之路。

  

  佛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改善。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0%,六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PM2.5浓度22微克/立方米。2021年1—5月,优良天数比例86.1%,六项指标全部达到二级标准。

  

  此外,佛山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扎实进展。截至2020年底,佛山市建成61座、处理能力273万吨/日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613座、处理能力8.8万吨/日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管网7785公里;生活垃圾焚烧能力7500吨/日(在建3000吨/日),污泥处置能力118万吨/年。(图片由佛山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