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城市华章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嘉兴市: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 23 版)

  鸟瞰嘉兴。

  嘉兴南湖红船。

  嘉兴市现代农业智能机械化收割。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县,南至宁波市慈溪市,2008年5月1日试运营通车。大桥建成通车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烟雨茫茫,秀水泱泱,红船依旧,精神永恒。作为红船启航地,今天的浙江省嘉兴市正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增长极,向建党百年献礼,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嘉兴精彩板块”。

  

  嘉兴市地处长三角核心,陆域面积422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2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67.38万,常住人口480万,下辖南湖、秀洲两个区,平湖、海宁、桐乡3个县级市和嘉善、海盐2个县。

  

  2020年,嘉兴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5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37位,经济总量居41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列全国第20位、地级市第5位。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前列,城乡统筹、区域均衡发展水平在全省及全国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迈向全省第一梯队的良好态势。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住在嘉兴,每天往返上海上班是什么体验?”“在杭州上班,想把房子买在嘉兴,有什么建议?”“苏州上班、嘉兴买房划算吗?”……这些让网友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是嘉兴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嘉兴市认真贯彻浙江省委关于“浙江要创造性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争当一体化发展先锋”的指示要求,确立践行首位战略“12410”总体思路。其中,“1”是一个首位战略,即坚定不移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2”是坚决完成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两大历史使命;“4”是“三城一地”的城市发展定位,即通过打造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面向未来创新活力新城、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开放协同高质量发展示范地,把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杭州湾北岸强劲活跃的璀璨明珠;“10”即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产业平台、现代产业体系、城市平台、交通物流枢纽、开放平台、营商环境、生态“绿心”、文化文明高地和高品质民生福地等十大抓手。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嘉兴市上下凝心聚力,连续两年获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等奖,两年累计获浙江省奖补资金1.34亿元,形成了全市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加大与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地区医院的合作,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就医更加便捷,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不断增强。

  

  嘉兴市政府还出台实施意见,建立“政府—部门—医院”三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市财政局设立接轨专项经费,四年来共拨付(预拨)经费近8000万元。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与62家长三角地区知名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累计建立了223个医疗卫生合作项目、8个分院(院区)、8个院士工作站、48个联合诊疗(诊治)中心以及600余个专家专病门诊,800余名知名专家定期来禾开展协作指导和坐诊,已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体系。

  

  嘉兴市医保局把群众异地就医费用报销多地奔波的“烦心事”放在心上,系统推进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2020年,沪嘉居民医疗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合计突破29.38万人次,其中,嘉兴市参保人员在上海市刷卡14.80万人次,上海市参保人员在嘉兴市刷卡2.41万人次,嘉兴市下辖县级市平湖市点对点医保联网结算12.17万人次。跨省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80.55%,全面完成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目标。

  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嘉兴市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方位推进G60科创走廊嘉兴段建设,切实把创新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加快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

  

  南湖实验室地处嘉兴市七星湖畔,是嘉兴市主导创设,为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南湖实验室以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科研机构为目标,以开拓高端前沿领域科技“无人区”为追求,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需求为导向,汇聚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和青年英才,开展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攻关前瞻性、颠覆性、引领性重大科学问题,打造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策源地和创新高地。

  

  格科微电子是“中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国家发改委评定的“国家规划布局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龙头企业,其设计生产的CMOS图像传感器一直在国内出货量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格科微电子(浙江)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5.4亿元,用地124亩(首期开工建设60亩),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超100亿元。截至2018年年底,格科微电子(浙江)有限公司已获得17项CMOS图像传感器方面的核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并于2018年入选嘉善县“独角兽”培育企业、嘉兴市第二批“四新”经济示范企业。

  

  海宁市作为中国“皮革之都”,以海宁皮革城总部为原点,在东北、华北、川渝、湖广等8省12市辐射状设立了皮革连锁市场网络,经营企业逾万家,从业人员超十万,产值规模达千亿元。各皮革城间商贸往来频繁,企业跨区域经营办事“多地跑”“来回跑”“不得不跑”问题突出。立足服务皮革产业发展需求,海宁市积极探索畅通跨省异地通办新路径,通过强化协同监管拓展异地通办新内涵:选取哈尔滨皮革城为试点,“以点拓圈、以圈织网”编织政务服务高效、协同监管灵敏、要素流动畅通的皮革产业循环网,开启“1+12”全国皮革市场“云通办”时代。今年1月25日,海宁市首个滨海“跨省通办”商事登记事项成功办理。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进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下辖的联丰村原来是养猪大村,家家户户养猪,大户能养两三百头,少的人家也有十几头。猪粪、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里,导致河道瘀滞,鸭子甚至可以在河面上行走,空气中弥漫的都是一股猪粪的恶臭。农户的钱袋子虽然越来越鼓,但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2013年,在政府倡导下,联丰村启动了为期两年的生猪退养转产转业工作。联丰村始终坚持党员冲锋在前,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拆除自家猪舍,打响了这场“战役”的第一枪。通过两年努力,全村共拆除违章猪舍19.5万平方米。联丰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于地理优势及美丽乡村建设优势,短短四年时间,这个昔日脏乱差的养猪大村,成了处处是风景的美丽乡村典范。

  

  2020年,嘉兴市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01元,居全国336个城市首位,年均增长11.64%。城乡居民收入比1.61:1,全省最低。在“2020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榜单中,嘉兴五县(市)两区全部位居前40位。

  

  2018年起,嘉兴市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嘉兴市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启动了乡村振兴“六大行动”“九大工程”。此外,嘉兴市积极申创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编制出台《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意见》《关于实施“九大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发挥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优势,以“十百千”示范创建为引领,开展产业提质等六大行动,着力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

  

  据介绍,目前嘉兴市坚定不移推进城乡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建设“五彩嘉兴”中贡献“三农”力量,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嘉兴市的目标是,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建立,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农村环境全域秀美,乡村治理科学有效,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1.6:1以下,村均集体经常性收入突破200万元,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形成乡村振兴的嘉兴模式;到2035年,世界级诗画江南全面呈现,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实现。

  生态环保工作实现“四升一降”

  嘉兴还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盛名在外的乌镇与西塘,都位于嘉兴市。古镇家家临水、户户枕河,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实施“九水连心”工程,开展南湖水质提升行动,如今嘉兴市南湖水域水草摇曳、鱼虾嬉戏,水质生态大幅改善,水体透明度有效提升,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逐渐恢复。通过退渔还湖、系统治理,秀洲区银杏·天鹅湖从污泥浊水的鱼塘蝶变为美丽的湿地公园,重现了秀水泱泱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嘉兴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环保工作实现“四升一降”。

  水环境质量提升。市控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12年(嘉兴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五水共治”)的0上升到2020年的91.8%,国控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实现历史性突破,水环境质量达到90年代初的水平。

  

  大气环境质量提升。PM2.5浓度从2013年(国家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6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的28微克/立方米,7年时间下降了将近60%;2020年在2019年PM2.5达标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臭氧指标达标,从而实现大气6项指标全市域全面达标。

  

  固废处置能力提升。嘉兴市2017年起投资80亿元的46个固废处置项目到2020年底全部建成,现有固废处置能力达到2016年的3倍,成为了浙江省首个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不出县”的地市,成为全省标杆。

  

  公众满意度提升。嘉兴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排名从2017年时低谷的第11位上升至第7位,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三年实现总得分和排名“双提升”的地市。

  

  环境风险下降。嘉兴市顺利通过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2017年、2020年)和第一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2019年),提前完成2018年、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工作;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浙江省7个地市9个问题,未涉及嘉兴市。

  政务服务一体高效吸引人才妙招配套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内,企业家姚先生在嘉善县政务服务大厅只花了2.5小时就办好了上海积可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执照,成为嘉善县通过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跨区域办成的首张营业执照。在上海市工作的嘉善市民朱女士因户口迁移需要,就近找到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自助服务终端,一张身份证、几十秒等待就打印好了社会保险参保证明。

  

  随着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的深入,嘉兴市越来越多的群众和企业感受到了“异地办”“自助办”政务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带来的红利。截至今年6月,嘉兴全市“一网通办”服务专窗累计为沪苏皖等多个城市的群众和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等1200余件,提供咨询服务1000余次,约5700人次使用自助服务终端办理异地业务,打印各类证明1700余次。

  

  去年以来,嘉兴市政务数据办以“全流程线上”“线上线下联动办理”“线下就近自助办理”三种服务方式推进跨区域政务服务“异地办”“自助办”,助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

  

  全市设立专窗,搭建政务服务一体化“重要窗口”。嘉兴全市9个县(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同步设立“一网通办”服务专窗,成为全省首个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全覆盖的地级市。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也相继开设“一网通办”服务专窗,如临近杭州地区的海宁市长安镇,临近上海地区的平湖市广陈镇、新仓镇等地。服务专窗首批推出30项企业事项、21项个人事项和8项电子证照应用。

  

  嘉兴市通过自助通办,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无感漫游”。全市各政务服务大厅、镇(街道)、村(社区)已统一布设243台自助服务终端,与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湖州南浔区等8地区实现“自由切换”,嘉兴包括市本级在内的10个县(市、区)间也均可相互切换,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事项查询、证明打印、事项申报、便民服务等近百项功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构成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端人才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嘉兴市率先在长三角地区推出以人才为核心,推动空间、资源、智力、服务、机制深入联通的创新举措,为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得到了长三角兄弟地市的积极响应,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和有益经验。

  

  与此同时,长三角城市合力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引才活动,以整体形象对外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在人才培育、使用、评价等方面,嘉兴市探索突破跨市域制约,比如在《嘉兴市服务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支持次能级地区到嘉兴市建设“人才飞地”,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和保障,实现了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嘉兴市还倡议推动长三角高端优秀人才共享医疗、教育绿色通道和人才安居优先保障等优质资源,并率先向长三角城市开放公共资源。(图片由嘉兴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