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城市华章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长春市:老工业城转型升级触摸新经济发展脉搏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 20 版)

  长春市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车间。
  长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长春一汽解放卡车厂。
  李锁柱摄

  长春市南部新城。
  张雨东摄

  长春市城市俯瞰图。
  长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0年,长春工业转型升级结出累累硕果。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在东北四市位居首位、在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居第2位;一汽集团在长春产销整车265.4万辆和264.9万辆,分别增长3.6%和4.5%,高于全国5.6和6.4个百分点;

  

  红旗汽车产量再翻一番,突破20万辆,成为年产量唯一突破20万辆的国产乘用车豪华品牌;中车长客时速400公里可变轨高速动车组顺利下线,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吉林一号”一箭九星发射成功,在轨卫星数量增至25颗,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记者将笔触和镜头对准长春工业转型,在这座老工业城市中回顾传统产业转型步伐,触摸新经济发展脉搏,深刻感受这里喷薄而出的强劲动能。

  

  助一汽发展转型 共谋发展新格局

  一个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一个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近70年风风雨雨,中国一汽与汽车城长春相伴相依,共生共长。

  

  2020年,长春市政府与中国一汽联手,共同推进排产、产能、配套、结算、人才、创新“六个回归”,不仅让中国一汽捷报频传,也带动长春国际汽车城板块于起步之年即实现超过10%增长,带动长春汽车工业增速保持全国领先。

  

  事实上,这只是长春市助力中国一汽发展的一个缩影。

  

  ——积极为一汽集团协调解决一汽大众83栋建筑办理消防和产权等合规手续、降低一汽解放气瓶检验费、一汽移动出行换电出租车专用牌照办理等53项难点、堵点问题。

  

  ——围绕“旗帜春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人、车、路、管、云、用融合示范,建设完成10.5公里“旗偲智驾2.0”车路协同智慧路,一期投入示范运行的4辆红旗E-HS3和1辆红旗智能巴士已安全运营1.5万余公里。

  

  ——谋划落位奥迪PPE新能源、一汽红旗丝尔科跑车项目,推动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一汽奔腾新能源扩能技改、一汽研发总院智能网联创新试验基地、一汽大众新技术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助推传统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升级。

  

  “正是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和长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下,中国一汽积极应对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芯片短缺等不利影响,在经营发展上取得了新成果。”据中国一汽战略部总监王泽鹏介绍,今年一季度,中国一汽实现整车生产92.1万辆,同比增长65.4%;实现销量105.9万辆,同比增长74.3%。其中,红旗品牌实现销量7万辆,同比增长180.2%。

  

  一枝独秀不是春。长春深知,要让汽车产业真正做强、做优、做大,不仅要让一汽这个“龙头”高高昂起,还要让它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形成完备的汽车产业集群。

  

  2020年,以一汽集团为“龙头”打造的长春国际汽车城启动建设,将全面打造世界级一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和售后市场服务基地;靠近长春的公主岭市是吉林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了与长春同城化协同发展,更好地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由四平市代管改为由长春市代管。

  

  锚定新赛道 抢滩新经济

  

  以前,提起长春,人们通常会想到“长春一汽”“长春电影制片厂”。现在,提起长春,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吉林一号”卫星。

  

  组装元件、调试参数、测试指标……位于航天信息产业园的吉星楼内,处处呈现着繁忙景象。在一楼大厅内,一个卫星模型摆放在显眼位置,它的原型正是“吉林一号”。

  

  2015年10月7日,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省的名字命名的卫星。

  

  继这次成功发射后,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先后经过11次发射,成功将28颗卫星送入轨道,“吉林一号”卫星数量增至25颗,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卫星产业是吉林省近年崛起的新兴产业。在吉星楼内,除了接地气的科普展示,还可以见到光学加工、相机装调、综合电测、卫星总装及环境试验等厂房,其中集合了一大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系统。

  

  当下,航天信息产业园已具备年产50颗卫星的能力,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实现138颗卫星组网,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并逐步形成以卫星研发、生产到遥感信息加工、应用的产业集群。

  

  除了航空航天,航天信息产业园所在的长春新区还聚集了生物医药、IT、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了长光卫星、天合富奥、高新股份、希达电子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除了“吉林一号”卫星,吉湾一号芯片、重组人生长素等一批世界领先科技成果从这里走出。

  

  近年来,长春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实施集群发展、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创新驱动、产业链壮大、互联网+六大专项行动。

  

  同时,长春积极推动万丰智能机器人、先临三维云东北亚3D打印产业园、卓谊生物疫苗产业园、圣博玛生物医用材料、海谱润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数据见证变革。2020年,长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1.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21.2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新动能。

  

  未来,长春还将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深化与天津、杭州对口合作,加强重点产业链条梳理设计,谋划布局机器视觉、冰雪装备、3D增材打印、心脏瓣膜等产业链,推动汽车电子、智能制造、智能网联、光电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科技领航发展 创新激发活力

  

  高密度LED高清晰显示关键技术研制、面向汽车零部件工业机器人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组织推荐2021年度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工业领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企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16项……

  

  科技创新有力提升新动能,正在成为长春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公布2020全球科研城市排名,长春位列全球第38位,中国大陆第12位,东北地区第1位。

  

  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跑出了令人振奋的“加速度”。以一汽红旗为例,得益于数字化的全面加持,其研发效率提升40%以上,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6%以上。近3年,全球车市销量下滑,红旗品牌却有如凤凰涅槃,3年销量猛增42倍。

  

  站在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潮头,长春市客车产业同样喜讯不断。就在今年4月,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为深圳地铁20号线研制的首列车下线,全自动驾驶系统赋予了列车自动唤醒、自动发车、精准停车、自动检测等一系列功能。

  

  长春科技创新跑得快,与其科研底蕴深厚密不可分。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建所60多年来,重大科研成果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立70多年来,获得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项,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重点生物制药骨干企业,是我国首个干扰素中试基地、首个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工业化生产基地、首个获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生产文号的企业……这些科研翘楚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为城市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创新之花绽放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对于科技创新,未来长春还将有哪些“大手笔”?记者从长春市相关部门获悉,未来长春将聚力技术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此外,长春还将实施重点产业链“搭桥”行动,推动一汽、长客、华为等重点企业和吉大、东北师大、光机所、应化所等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和项目对接,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打造一流软环境引得投资活水来

  一个地方有什么样的营商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生态、干事氛围、发展态势。只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增强创新力、提高竞争力。

  

  当下,长春市下全力推动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以改革释放活力,风气为之一新。

  

  “汽车内饰件项目开工前的一系列审批手续,原本没几个月时间搞不定,而现在只用了15天,速度太快了!”在忙碌的长春华启汽车内饰件项目施工现场,回想起当初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保证项目能如期开工所做的种种努力,长春华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经理赵启东至今仍感动不已。

  

  在他看来,高效的行政审批速度为项目建设抢回了发展时间,而贴心的服务更是让企业发展底气十足。“为了不影响项目在次年4月份正常开工,隆冬时节,经开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帮我们排迁燃气管线,相关部门负责人亲自到现场督查进度。”赵启东感叹道,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总工程量的近80%。

  

  作为省、市实体经济的主战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刀刃向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创新突破,主动“揽活上肩”,靠前服务,贯穿始终,致力于打造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营商环境。

  

  企业反映经营成本高,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帮助其做“降低费用”的减法,在全市率先实行新设立企业公章刻制和税控盘购置政府买单。2020年初至今,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为企业节约开办成本219万余元。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仅是长春市致力于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缩影。记者了解到,长春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率先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的关键一招,加速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打造审批环境。采取“网办”“并办”“一次办”“下放办”等方式推动项目审批流程再造。“网办”,就是充分利用投资在线平台,实现项目审批全程网上运行;“并办”,就是实施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减少审批

  时限;“一次办”,就是实现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下放办”,就是能下放到城区、开发区的一律下放,多措并举方便企业、提高效率。

  

  ——打造服务环境。重点落实“五化”要求服务项目建设,包括重大事项图表化、重大项目手册化、重大问题清单化等等,此外,还为每个亿元以上项目选派一名服务秘书,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

  

  ——打造政策环境。坚持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今年以来长春市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鼓励外地员工留长过年的若干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一季度稳增长工作的举措》《二季度经济工作分工方案》《进一步促消费扩内需的若干举措》《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全市消费券发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活跃度是可参照的重要指标。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长春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6.97万户,实现了逆势增长,领跑东北四市。当下,长春市的企业家们铆足干劲,纷纷拿出自己的扩能增产计划。

  

  大鹏展翅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使命面前,一向敢于“打先锋、站排头”的长春,奔跑在探寻营商环境“更优解”的路上,不断以新风貌书写时代新作为,重释北国春城百年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