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城市华章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 10 版)

  雄安新区高铁站。
  任欢欢摄

  雄安新区首座新建220千伏变电站剧村变电站。
  中新社记者韩冰摄

  航拍中建安装集团雄安新区起步区1号供水厂工程。
  中新社记者韩冰摄

  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景区。
  宋一力摄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由河北省管辖。作为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不仅是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更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距北京、天津均为105公里,距石家庄155公里,距保定30公里,距北京新机场5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地质条件稳定,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雄安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向着“未来之城”进发,书写着奋斗者的精彩答卷。

  构建科学合理空间布局塑造新时代城市风貌

  一个区域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形态是和城市的性质、规模、历史基础、产业特点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联的。雄安新区在空间布局之初就进行了新区定位的综合考虑,对其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作了科学定位,相关部门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宜居宜业,规划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新区城乡空间布局。

  

  “规划时我们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布局城市建设组团,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格局。”雄安新区相关工作人员说。

  

  雄安新区突出创新特色,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集聚一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创新型、示范性重点项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韧性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精心塑造城市特色,形成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风貌。

  

  同时,为了进一步塑造雄安新区的新时代城市风貌,雄安新区统筹各类空间资源,整合生态人文要素,依托白洋淀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利用城镇周边开阔自然的田野风光,随形就势,平原建城,形成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镇空间、清新明亮的宜人环境,舒展起伏的天际线,展现新时代城市形象。

  配套设施陆续完工城市功能逐渐完善

  四年来,雄安新区从以规划建设为主到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各项工作均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这意味着,新区需服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积极开展承接疏解配套政策制定,不仅要出台积分落户办法、居住证实施办法,还应加强住房、薪酬、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政策研究。

  

  为完善新区配套设施与功能,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国家医学中心等疏解项目有序推进,北京市支持建设的北海幼儿

  园雄安园区即将完工,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和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和设备安装,雄安宣武医院正在开展主体结构施工。

  

  大批高端高新企业入驻新区,陆续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雄安区块链实验室、新一代网络实验室相继成立。截至今年6月17日,雄安新区本级企业共有4181户,其中北京投资来源的企业3709户,占比88.71%。2021年上半年,雄安新区部分片区雏形初步显现。据施工人员介绍说,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步骤开始施行,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建设。

  

  数据显示,雄安新区已启动实施重点项目125个,完成投资2035亿元;外围交通骨干路网初步成型,京雄城际及雄安站和津石高速开通运营,京雄高速、荣乌高速新线、京德高速一期等外围高速和主干线公路主体基本完工。

  

  此外,4个市场化地块综合开发加快推进,一批市政基础、公共服务、公园绿化、商业办公等设施项目加快推进。目前,雄安新区起步区、启动区、容东片区等重点片区正在开发建设,建设工人已突破20万。

  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雄安新区作为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如何融入数字高科技,赋能城市智慧功能,是工程设计人员重点考虑的方向之一。记者了解到,一些国内外领先的数字设备和技术在雄安新区均有配置和应用,如城市计算中心、块数据平台、自主可控区块链平台、数字道路分级标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

  

  随着一批城市级智能平台的搭建、一批标准的印发、一批新基建项目的落地,雄安新区城市建设中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创新、一些瓶颈问题取得了新突破,新区智能城市“破茧而出”,完成了从0到1的蝶变。

  

  “现在,雄安新区已经搭建起以‘一中心四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城市基础框架,边云协同、算法协同、区块链等多项关键技术已经实现了创新突破。”雄安新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系统平台架构的创新与智能城市建设同步应用实施,将形成成熟的技术、产品和模式复制推广,这背后的意义并不亚于芯片、操作系统的创新突破,并将成为引领自主创新的小切口,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迈向规模化自主创新之路,同时撬动数字城市建设万亿元级市场的发展。

  

  工程建设标准如何与智能化标准融合设计?上述负责人介绍称:“我们在数字空间建立与物理城市规则相匹配的一套逻辑清晰、完备可行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了涵盖3大类9方面200余项标准的智能城市建设标准框架,已经印发实施了包括物联网终端、数据资源目录、多功能信息杆柱、区块链数据协同等15项标准,正在研究编制数字道路、智能社区、视频终端复用等30项标准。同时,我们努力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融合,指导数字城市建设,检验、评价数字化建设水平、质量和效益,形成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发展的模式和经验。”

  

  雄安新区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和建设,不仅体现在其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更在于有效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的实时可控。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后,雄安新区已经初步打造出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基础在于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雄安新区通过打造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感知设施系统,形成集约化、多功能监测体系和城市全覆盖的数字化标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雄安新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构建完成,其数据和统筹管理运营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逐渐完善,这都对城市全局实时分析、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推动雄安新区不断完善城市智能治理体系,并开发建设有全程在线、高效便捷,精准监测、高效处置,主动发现、智能处置的智能政务、智能环保、数字城管。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与个人数据账户也融入到数字管理体系中,这使得个人诚信体系也具备全数字化功能。这项技术的运用在健全城市智能民生服务,搭建普惠精准、定制服务的智能教育医疗系统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使雄安新区社区具航拍中建安装集团备了以人为本、全时空服务的智雄安新区起步区1号供能化功能。

  加快数字新基建布局区块链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雄安新区已将新基建作为必备的建设内容列入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要求,在全部项目中进行适度超前部署建设。

  经雄安新区初步估算,在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项目中,新基建投资额占总投资的比重近五分之一,规模达到近千亿元。

  

  据悉,雄安新区在容东片区,每平方公里部署19.8万个传感器,约323种。在昝岗片区40余公里、容东片区153余公里市政道路和外围道路统筹部署智能杆柱、视频监控、网络通信、交通信号控制、气象环境感知、车路协同等智能设施,打造全数字化道路。目前,雄安新区初步形成了数字道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新路径和模式;建立了从B0到B5数字化的审批、建设、验收管理制度;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求可研报告中增加智能设施专篇,设计文件不达标,没有智能化内容不予审批;在招投标公告中,明确项目内容需充分数据编目、共享、终端统一接入、云资源统一部署等要求。

  

  据雄安新区工作人员介绍,新区相关单位通过自主创新在实践中持续加大应用和突破,如数字化道路、智慧社区、数字身份和区块链技术。

  

  其中,区块链技术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创新探索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操作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记者了解到,主要是通过建设征拆迁和建设资金管理系统,将系统之间的跨链互通和数据协同实现资金拨付一键“穿透式”管理。如通过优化资金拔付流程,将征拆迁传统资金管理的3个支付节点缩减至1个,征迁补偿发放时间从5天、10天变成了现在的小时级、分钟级,效率提升80%以上。

  

  此外,传统建设资金管理的多支付节点各自独立支付,也被调整为链上自动穿透式支付,这使得实际到账时间缩减至1个工作日,效率提升60%以上。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区块链资金管理平台累计拨付资金约239亿元,其中征拆迁资金管理系统拨付资金达187亿元,建设资金管理系统链上交易金额达52.0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链上自动穿透式支付未出现一笔资金安全问题,有效避免了百姓征迁款和新区建设者工资截留、挪用、拖欠等问题。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体系快速构筑

  临近白洋淀生态区的雄安新区,具有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特点。一直以来,雄安新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保护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恢复“华北之肾”功能。为此,雄安新区数年前即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开展国土绿化,以构建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外。此外,雄安新区还推动区域流域协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为了恢复淀泊水面,雄安新区相关部门合理调控淀泊生态水文过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建设水系连通工程,联合调度安格庄、西大洋、王快等上游水库水量,恢复淀泊水动力过程。

  

  此外,开展生态修复也是推进生态建城的重要举措之一。雄安新区利用自然本底优势,结合生态清淤,优化淀区生态格局,对现有苇田荷塘进行微地貌改造和调控,修复多元生境,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自然景观。

  实施生态过程调控,恢复退化区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进水生动物土著种增殖和种类增加,恢复和保护鸟类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白洋淀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数年来,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逐渐形成,规划建设的“一淀、三带、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

  

  在环境治理方面,雄安新区及周边和上游地区协同制定产业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如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关停、严禁新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项目;提升传统产业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强化综合监管;集中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农村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全面开展渗坑、黑臭水体综合整治。

  

  四年来,雄安新区聚焦抓好白洋淀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一体化推进补水、治污、防洪工作,淀区内源污染治理稳妥推进,唐河污水库污染土壤实现安全处置,常态化生态补水持续实施,淀区水质持续改善,达到全域四类,局部三类。

  

  此外,防洪排涝体系不断完善,南拒马河右堤、萍河左堤等环起步区防洪堤具备20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千年秀林、雄安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建设,使得当地林区达到41万亩,森林覆盖率占比30%。

  

  “我们坚持治污、补水、防洪‘三位一体’,严格落实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制定和完善实施方案,不折不扣落实各项举措,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雄安新区领导介绍说,雄安新区将继续围绕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有序建设生态廊道、生态公园、生态水网,持续开展千年秀林建设,建成雄安郊野公园和一批城市公园,构建新区蓝绿本底,打造“未来品质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