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文化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6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陕州锣鼓书: 留得住乡艺 看得见未来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文图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6月07日   第 22 版)

  陕州锣鼓书传承人秦仙绸和队友们演绎锣鼓书《陕州十碗席》。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18号院曲艺院俯瞰景观。

  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高亢粗犷的旋律,集“敲、说、唱”于一体的曲艺表演……如今,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四股弦书(又名陕州锣鼓书)频频上演,奏唱着关于地方文化和美好时代的朴实声腔。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四股弦书榜上有名。而以秦仙绸为代表的传承人则努力继续讲好锣鼓书的故事,彰显民间艺术的魅力与价值。

  据了解,陕州锣鼓书可上溯至古代敬三皇神戏曲形成之前。节目开场前,艺人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借以制造气氛、招徕听众。陕州锣鼓书早期以铰子、锣鼓、筝伴奏,后逐渐加上弦乐器,主要为四股弦,所以当地居民也称其为“四股弦书”。

  城市的灵魂在于对文化的传承。三门峡市是如何把陕州锣鼓书这个古老传统的文艺形式传承至今、发扬光大?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前往三门峡市陕州区一探究竟。

  热爱与执着牵引

  传承之路与时俱进

  提起陕州,很多人都会想到颇具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地坑院。陕州区地坑院由一排排潜于地下、以灰色为主色调的传统民居建筑组成,在绿树阳光的映衬下,显得古朴沉静,年代感十足。记者走进地坑院18号院曲艺院,发现四周院墙上挂着不同行当的脸谱,院子中央还有一个四角亭。不少来此观览的游客纷纷告诉记者,他们除了拍照打卡外,更期待一场传统曲艺视听盛宴。

  在大家的期盼声中,桌面上的大锣、小锣响动起来了,陕州锣鼓书传承人秦仙绸左脚踩梆子,右腿打竹板,手上还拉着四股弦琴……她一人操作多种乐器,再加上其宽厚质朴的嗓音、豪放激昂的唱腔,引得观众纷纷叫好。

  秦仙绸与其他6位锣鼓书非遗传承人首先为观众们带来了锣鼓书小段《陕州十碗席》:“十碗席是咱的待客饭,十碗席把咱根脉连。十碗席把咱情来牵,十全十美大团圆。”在极富感染力的声腔中,老艺人们正展现着陕州锣鼓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据了解,秦仙绸今年59岁,她从13岁就跟着盲人师傅学习陕州锣鼓书,至今仍一丝不苟地传承锣鼓书,使得古老的曲艺形式在“千年古村落,地下活化石”的陕州地坑院里大放光彩。

  记者注意到,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秦仙绸眉飞色舞,神采奕奕,亮光闪动的眼神里传达出她对陕州锣鼓书的挚爱情愫。

  演出结束后,秦仙绸向记者介绍说,锣鼓书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的“架子鼓”和“爵士乐”,许多游客都是慕名前来观看。“我们的舞台虽简陋,但老艺术家们十分投入地用豫西地方土语和腔调吹拉弹唱着,我们老百姓的舞台因为原生态的艺术表现才更有意义。”秦仙绸说。

  从2016年开始,秦仙绸及团队队友们开始在地平线下的地坑院中表演,每年演出达200余场。秦仙绸说,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她感到很欣慰:“锣鼓书艺人曾经以盲人为主,但随着前辈艺人的相继谢世,锣鼓书曲种也一度面临消失境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艺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坚持对陕州锣鼓书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创作了《一起奔小康》《陕州十碗席》等符合时代主题和地方风情的作品,使频临灭绝的陕州锣鼓书得以发展。”

  2013年,经过数月上百场次的排练,由陕州区文艺工作者精心编排的非遗情景剧《大河风情》顺利完成录制。秦仙绸也参与其中,使陕州锣鼓书重回大众视野,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情赞扬。

  秦仙绸团队成员告诉记者,秦老师非常重视陕州锣鼓书的传承和创新,平时无论在干什么,她脑子里想的基本上全是锣鼓书的词,她嫁给了锣鼓书,是锣鼓书的女人。46载的传承路中,秦仙绸用执着与坚韧,撑起了陕州锣鼓书的一方天地,传唱着千百年来黄河儿女的深情歌谣。

  陕州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丽娟表示,锣鼓书是陕州区曲艺及文化方面的名片,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正焕发出崭新的活力,陕州区的非遗知名度和影响力亦因此大大提升。

  文化价值、研究价值丰富

  映照中国曲艺发展

  动感十足、韵味无穷,在地坑院观览的游客被陕州锣鼓书传递出的艺术趣味与文化价值深深吸引。今年87岁的谷奶奶专程从陕西西安赶来观看秦仙绸演绎锣鼓书,她说:“我平时喜欢听戏曲和曲艺,在西安城墙根儿听秦腔,来到三门峡陕州听锣鼓书,各有各的韵味,听完心情很顺畅!”

  据介绍,秦仙绸年幼时最开始接触的是二胡演奏,长大后一直从事艺术研究、表演及锣鼓书传承工作,故而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她认为,陕州锣鼓书的曲牌音乐、演奏形式对研究中国曲艺发展、变迁历程等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由于陕州锣鼓书以前大多是由盲艺人传承的,他们之间的交流较少,所以曲目、音乐改动不大,基本保持着原生态面貌,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王丽娟说,“陕州锣鼓书通过艺人演唱的声腔韵律及音乐演奏来表现故事情节,一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对艺人而言很具有挑战性,对观众而言则具有趣味性。”

  陕州锣鼓书词作者刘云说:“锣鼓书作为一种古老的坐唱表演形式,其唱调和山西蒲剧接近,节目以群口演唱的形式呈现,增强了舞台表现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观众口味的变化和相关节目组的要求,锣鼓书的表演者必须既会唱还会伴奏,因此演员的选拔更加严格。”

  “书里套戏、戏中带书”,陕州锣鼓书的唱词句句透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演唱的内容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故而诙谐生动,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同时,相关文化专家告诉记者,陕州锣鼓书属板腔音乐,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唱词句式结构多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是研究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

  曲无尽头,传承队伍不断扩大

  近年来,在两岸四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节目展演及多个高规格文化展演活动中,都不乏陕州锣鼓书的身影。

  2019年9月,秦仙绸带领陕州锣鼓书团队应邀代表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参加喜迎新中国70华诞暨“汴河流韵”首届苏鲁豫皖四省曲艺展演活动。陕州锣鼓书凭借节目《退低保》,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深受感染,赢得了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这些‘走出去’的过程,让陕州锣鼓书进一步得到了传承与发扬。”秦仙绸说,“我很感谢我的团队及和我一样‘手持彩练当空舞’的兄弟姐妹,因为有了他们,锣鼓书的传承队伍才能不断壮大。”

  据了解,目前秦仙绸已招收了近20名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的学生。“无论是谁,只要真心想学、热爱,且肯下功夫,就不难学。”秦仙绸说,今年她还打算在陕州区的广场做直播,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曲艺艺术。

  一曲曲传统的陕州锣鼓书朴素高亢的唱腔飞出了黄土塬上的地坑院,回荡在风景如画的中原大地上。秦仙绸说:“人有终点曲无尽头,不管怎样,我都得把陕州锣鼓书发扬光大。”

  近些年,在海外华人的推荐和介绍下,有不少外国友人对这种节奏性极强的表演方式产生了兴趣。定居希腊雅典的华人刘玥谈及感受时表示,三门峡陕州锣鼓书的表演场面和走红春晚的陕西华阴老腔有一比,“有些希腊朋友看完后甚至产生了学陕州锣鼓书这门艺术的愿望。”

  面对这种可喜的现象,三门峡市陕州区委书记冯勇表示:“站在‘十四五’新起点,我们将继续做好陕州锣鼓书的传承工作,并按照中国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工程项目的要求,积极深入挖掘锣鼓书的艺术魅力,建立健全曲艺传承名录、扩大传承人队伍建设,将曲艺传承作为培训和研习的重点。 此外,举办陕州锣鼓书的研讨活动,通过理论研究,使其形成系统理论,奠定陕州锣鼓书在学术上的地位,并出版理论专著提升陕州锣鼓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