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个吉林人中有1个在长春”“哈尔滨市守住千万人大关”“沈阳、大连两市合计增百万人”“10年间东北地区人口减少1101万人”……
5月30日,辽宁省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至此,东北三省数据全部报出,东北地区人口版图也随之显现。
黑龙江省:
哈尔滨守住千万人大关
先将目光聚焦黑龙江省。《2020年黑龙江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黑龙江省13个市(地)的人口均不同程度流失。
“这与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有关,也与区域内资源禀赋和气候环境有关。”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李雨潼认为,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的吸引力比临近的吉林省和辽宁省更弱。除了经济、产业原因,黑龙江省人口的流出与区域文化、气候条件也有很大关系。
“黑龙江省冬季漫长而寒冷,进入严寒季节对于区域内建筑业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特殊的气候对区域内人口,尤其是老年人口形成了巨大的推力,近年来黑龙江省候鸟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就是这种推力的结果之一。”李雨潼告诉记者。
公报还显示,省会哈尔滨市人口数为10009854人,过去十年减少了62.6万人,勉强保住了人口千万大市的头衔。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市是目前全国唯一出现人口减少现象的省会城市。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李雨潼认为,东北三省内部,呈现出由北向南梯次流动特点,同时各个省内部的城市化进程依然在继续。流动呈现出从农村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中心城市的流动规律。这种流动持续多年后,黑龙江本省中小城市对哈尔滨的人口补充,无法抵消哈尔滨市向省外流动的人口损失,哈尔滨市的人口自然就会减少。
哈尔滨市人口减少与哈尔滨市历史沿革紧密相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介绍,历史上哈尔滨市人口扩张主要通过两地合并实现的,1996年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市。新的哈尔滨市农村人口、县域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这部分人口流动性较强。
“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缺少优势产业,对人口吸附能力相对较弱,此外加上东北地区交通便利,流动性较强的人口可能越过哈尔滨市,直接向东北地区南部流动。”衣保中说。
《2020年哈尔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哈尔滨市城镇人口增加565861人,乡村人口减少1191978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9.48个百分点。这也证实了哈尔滨市人口下降部分主要是农村人口,而城镇人口是增长的。
吉林省:
每3个吉林人有1个在长春
再将目光聚焦吉林省。《吉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9个市(州)中,仅长春市常住人口有所增加,十年间净增加299531人,其他地区常住人口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李雨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是省内各小城市和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入地之一,虽然长春市人口不断向辽宁省以及其他省份流出,但从区域外补充进来的人口以及区域内新出生的人口将流出人口数量抵消后仍有剩余。
公报还显示,长春市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37.66%,这意味着,每3个吉林人里至少有1人常住长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在已公布七普数据的25个省会城市中,省会人口集聚度长春仅次于银川。
如何解读这一现象?衣保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吉林省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做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想通过发展形成一个大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吉林省经济的内生动力,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此外,长春产业结构虽然以重工业为主,但相对东北大部分城市而言,这些产业多为高端消费产业。像长春市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传统产业,以及包括光电、生物制药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往往具有很强的人口吸附和容纳能力。”衣保中说。
辽宁省:
沈阳大连合计增百万人
“辽老大”人口新家底儿如何?《辽宁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4个地市中仅沈阳和大连两市人口增加。
对此,李雨潼认为,从东北地区内部看,东北地区的人口净迁出有着明显的规律,即流动人口是由北到南梯次流动的,黑龙江省向吉林省和辽宁省流动,吉林省向辽宁省流动,辽宁省向北京市、天津市等地流动。
“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都是人口净流出地区,而辽宁省依然是人口净流入区。辽宁省的人口净流入,主要原因是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流入人口的补充。”李雨潼说。
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沈阳市常住人口为902万人,同比2010年增长70.5万人;大连人口为745万人,同比2010年增长45.6万人。值得注意的是,沈阳市和大连市人口增幅与重庆市等地相当,甚至反超上海市、天津市。
两城十年合计增加人口百万,如此成绩是东北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衣保中认为,辽宁省虽然地处东北地区,但其东北地理特征并不明显。因为东北其他省份多处内陆地区,而辽宁省地处辽东半岛,沿海城市居多,区位优势明显。
以大连市为例,衣保中介绍,大连市属于沿海城市,气候条件较好,同时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东北地区人口流向大连市较为普遍。
李雨潼认为,沈阳市和大连市人口增幅较大的原因,一方面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向辽宁省流动的人口规模较大;另一方面,是辽宁省区域内城市化以及区域内中心城市人口集聚效应。
“东三省的流动人口以较高比例向区域内经济发展较好的两个城市集中,整体规模会比较大。”李雨潼说。
东北人口流失或被夸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东北三省常住人口为9851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了1101万人,在全国的占比也由2010年的8.18%降至6.98%,下降了1.20个百分点。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解释,东北人口呈现明显减少趋势,主要是长期低生育水平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和人口净流出双重因素叠加所导致。
李雨潼认为,进一步分析人口流出和长期低生育率的原因是经济、文化、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人口流出,李雨潼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放缓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作为老工业区,偏重型的产业结构本身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较少的就业机会形成对人口向外迁移流动的巨大推力,而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又对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形成巨大的拉力,从而造成了人口对外净流出的结果。
就低生育率,李雨潼认为,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区域内国有经济所占比例过重,工业化早、程度高、计划经济比重大、计划生育推行力度大。遍布东北三省的大型国企给大批国有企业员工带来了“体制庇护”,也带来更加严格的生育管制。
“此外,东北地区历史上是人口流入区,历史上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入,通常是个人或者核心家庭的流动,而非整个家族共同流动。经过文化融合及多民族、多原籍流入人口的混居,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地区内以多元性、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为特征的移民文化,这使东北地区的家族观念比中原地区要薄弱得多,传统生育文化在区域内影响力低。” 李雨潼说。
在东北地区人口减少过程中,长期低生育率和人口净流出分别产生多大的效果?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全国范围内,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并不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人口分别减少了18.0万人、11.0万人、4.1万人,三省合计净流出人口33.1万人。而2019年末全国人口流出最多的是三个省份分别是河南(1845万人)、贵州(948万人)、安徽(753万人)。
“人口外流是东北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主要问题。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失数据,比之河南、贵州、安徽、广西、四川等人口流出大省,其实是小巫见大巫。”梁启东认为,东北人口的主要问题是低生育率。
东北人有多不爱生孩子?2019年,全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出生率为10.48‰。而东北三省则在6.00‰左右的水平,黑龙江甚至不足这个数字,整体低于全国近0.5个百分点。
人口负增长,东北如何破局
破解人口负增长,东北需要怎样的“药方”?
“解决人口负增长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全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经济领域,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就业优先政策作为重要导向,把提高就业弹性系数作为结构调整重要考量。”梁启东说。
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梁启东建议,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依托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就业创业。
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梁启东建议,在巩固重化工业支撑地位的同时,把“抓轻”当作重手段,更大力度地发挥轻型产业就业“蓄水池”的作用。
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梁启东建议,在抓好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把抓小当作“大战略”,更大力度发挥小微企业、小投资、小创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
谈及东北地区人口困境如何突破?李雨潼认为,首先不能单纯把人口负增长视为人口困境,这还需要等更多细致的数据出来,谨慎论证。
“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可以使区域内享受人口红利,但一个区域内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需要适当的人才在适当的位置有效发挥作用,不是简单的数量越多越好。” 李雨潼说。
东北地区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李雨潼建议,最重要的是调整区域人才结构使其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做到区域产业发展有可用之人,区域内人才有用武之地。谨慎论证各市、镇、村的人才缺口类型与数量,认真分析各类人才发展所需的环境与条件,通过一系列人才政策,使区域内原有的各类人才能够安心留在本地,并有效吸引区域外的人才流入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