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城市治理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北京背街小巷展新颜 精细化治理再升级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文图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5月31日   第 11 版)

  整治后干净整洁、充满古都风韵的北京市西城区南长街。

  2020年,北京市1536条背街小巷开始进行升级改造,为居民营造干净整洁、宜居优美的生活环境。据悉,2020年是北京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印发了《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对进一步做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1年作为北京此轮整治的关键年份,恰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关键节点。新阶段中,北京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有哪些新举措?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城市报记者对此展开走访。

  政府部门牵头整治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街巷

  “集中连片”更新改造是2021年北京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的亮点之一。据了解,今年4月,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组织召开的相关工作交流推进会上,北大红楼周边、王府井地区、爱民街、天桥、西海子、复兴里这6个街区入选北京首批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片区。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介绍,北京背街小巷整治将与街区更新相结合,分单元有序推进,从线到片,突出重点,系统施治;统筹街区整体空间布局,在加强街巷环境整治提升的同时,推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与街区更新、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平房院落整治相衔接,在“街区更新”一张蓝图下,统筹制定疏解、整治、提升三类项目库,压茬推进各项工程,确保片区环境综合整治稳妥有序开展,实现街巷市容整洁、特色鲜明、环境宜居、文明有序。

  近日,记者陆续前往王府井、天桥、复兴里等街区走访。在胡同小巷里,遛弯、带娃、聊天的居民随处可见,生活气息浓厚。

  除了街面整洁、环境怡人外,一些绿化带、小花园也悄然现身,特别是王府井地区深受游客喜爱的文旅小街中,也增设了不少指示牌、休息区等设施,得到不少市民、游客的点赞。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在对1385条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的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过程中,北京市相关部门将重点做好纳入民生实事的200条精品街巷打造工作。其中,核心区即东西城,相关部门将主要围绕长安街和中轴线沿线周边,打造913条体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秩序井然、人居环境一流的背街小巷。

  在西城区南长街一带,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果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胡同里的街道‘背’且‘小’,但在政府牵头下,不少住户也对自己门前的小空间进行了大改造,并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所以,背街小巷的花园景象比比皆是。”

  而通州区主要围绕老城区打造49条体现城市副中心特色、清朗有序、宜居宜游的背街小巷。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则主要围绕冬奥场馆周边、长安街沿线,打造349条呈现区域风貌特色、环境整洁有序、居住环境优美的背街小巷。

  作为平原新城,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房山区主要围绕建成区和“回天”(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大兴新机场周边,打造38条呈现新城风貌特色、环境优美协调、宜居和谐的背街小巷。

  此外,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和延庆区具有优美的景观环境,一直被视作生态涵养区。该区域主要围绕建成区和冬奥场馆周边,打造36条呈现生态涵养特色、环境绿色优美、居住和谐休闲的背街小巷。

  推进重点区域整治

  充分挖掘街巷文化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主导着城市的微循环,也是城市温度的鲜活载体。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等部门自2020年起,便开始对重点区域周边的背街小巷环境进行精细化整治提升。

  陈志娟表示,2021年北京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注重以重大活动保障为引领,精细做好红色革命旧址周边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突出地域风貌特色,打造精品街巷胡同。例如,北大红楼周边的东城区箭杆胡同、北池子头条、北池子二条、骑河楼南巷,李大钊故居所在的西城区文华胡同、闹市口中街,《京报》馆旧址周边的西城区魏染胡同以及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周边丰台区玉皇庄路等。

  整治进行到今年,接下来该如何深化与推进?北京城市学院科研部门党支部书记、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研究员冀文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要有重点。她认为,奥运会场馆周边区域、长安街沿线、北京红色教育基地周边是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一方面要注重这些区域的整体风貌协调,另一方面要注重辐射区域精细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同时,要充分挖掘街巷文化,结合街巷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冀文彦说,街巷文化在于演绎。街巷中的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座建筑抑或是一尊雕塑都可以成为文化符号,文化符号的塑造、演绎及渗透就是街巷文化的形成。

  记者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北京背街小巷面貌的蜕变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目前,北京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逐渐突出智慧治理的作用,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停车有序、垃圾分类、城市部件监管等问题的整改。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是一个从政府决策到居民自觉的过程,最终需要吸引居民群众形成‘街巷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良好氛围,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冀文彦说。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塑造了一座有底气、有温度的北京城。根据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在第一轮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中,北京完成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3000余条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工作。此外,北京市统计局调查显示,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满意率达93.5%。

  尽管如此,北京市仍有部分背街小巷整治尚未达标,更具体的举措仍需进一步细化。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在整治过程中对街巷元素挖掘不够充分,工作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有的街巷整体风貌不够协调,如建筑机理、建筑形式、尺度、外立面色彩等仍有违和感;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物业管理缺失、服务不到位。此外,胡同停车问题仍然突出。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在大尺度上要注重背街小巷的定位,关注改造后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尺度上要重视背街小巷与街区更新相互结合,争取集中连片推进;小尺度上要注重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如停车秩序、占道经营、便民服务网点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等。

  冀文彦表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重在更新、美在布局、旨在安全。要在深化街巷文明创建过程中,形成完善、健全的长效管理机制,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城市不是增长的机器,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冀文彦说,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在目标导向上要从“形态”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真正满足民生细节和百姓需求。要在修旧如旧、变旧为美的基础上,实现旧壶装新酒,为居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既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又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据悉,今年北京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还将与“接诉即办”工作相结合,相关部门每月通报市民热线反映的问题,为街巷整治提供靶向目标。

  走访中,有居民向记者建议,背街小巷治理或可结合街道工作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以街巷长为统领,统筹社区工作者、街巷物业、小巷管家、网格员、市民志愿者等力量,发挥街巷自治理事会作用,引导社会单位和企业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