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版:全域党建·莆田市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5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福建莆田: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构建“四个一”深度融合新格局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5月17日   第 29 版)

  莆田市仙游县南桥社区健康小屋的医护人员为群众免费体检。

  莆田市苍林社区“党建+”邻里中心举办亲子活动。

  莆田市玉湖新城“党建+”邻里中心工作人员指导群众办理业务。

  4月27日,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铺尾社区凤岭小区党支部书记吴光启(左二)在党支部议事厅为邻里作调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好城市治理,根本上要靠党的领导。福建省莆田市创新打造“党建+”社区邻里中心,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有效破解城市基层党建融合不足、治理服务能力欠缺、城市“陌生人社会”等问题,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基层治理优势,构建起深度融合、全域推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科学规划、精准服务实现“一心多用”

  当前,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期待更加广泛多样,这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莆田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工作“三个如何”的重要指示要求(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首创“1+6+X”模式建设“党建+”社区邻里中心,突出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完善社区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等6项服务功能,拓展其他X项服务功能,构建开放、集约、共享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

  

  因地制宜盘活资源。莆田市坚持尊重现状和合理优化相结合,注重体现基层特色,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全市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特色,区别新建社区、已建社区、老旧社区等不同情况,采取“腾挪一点、整合一点、租赁一点、新建一点”等方式,盘活各类场所阵地,因地制宜打造17个集中型、分散型、完善型等各具特色的“党建+”社区邻里中心。仙游县木兰社区通过盘活改造原居委会办公场所,整合各类场所阵地3000多平方米,提升完善各类功能服务。荔城区阔口社区盘活安置房富余商场资源2200平方米,协调腾出四坎店面,集中配置六有功能服务设施。涵江区深入挖掘萝苜田文化底蕴,以历史建筑广镇楼为主要场所,在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内打造邻里中心,既保留传承乡土文化,又引入精准高效的服务。

  

  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群众满意是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莆田市针对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供给不相适应的问题,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走访调研、集中座谈等形式,下发1万多份调查问卷,精准摸清居民群众集中反映的看病难、养老难、孩子接送难等问题。结合群众需求实际,全市建立15家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机构,为1.5万多名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引入17个托幼托教机构和4个邻里幼儿园,解决1600多名幼儿托幼难和300多名学生接送难问题;推进百名专家医生下沉社区分级诊疗,先后为2万多名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效解决社区服务供给能力跟不上等问题。荔城区玉湖新城引进文教补习入驻邻里中心,开设免费的四点半课堂、晚辅导课堂及兴趣类课堂、精品学科周末辅导课程等,为周边社区学生提供家门口的教育服务。涵江区顶铺社区在邻里中心开设老年大学,定期组织开展歌咏、书法、舞蹈、太极拳等培训活动,丰富社区老人晚年生活,活跃文化气氛,构建和谐社区。

  

  完善机制常态运营。莆田市突破由党委政府包办的固定思维模式,创新“公益属性、企业微利、政府托底”运营模式,采取公益性

  扶持、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积极引进第三方运营机构进驻邻里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莆田市商务局通过建立第三方运营机构“白名单”,支持商圈市场、生鲜配送、家政服务等企业积极参与邻里中心日常运营,集成链接“葫芦Ω”“菜美美”等线上服务平台,不断拓展延伸“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闲”等生活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养老、医疗、托幼等多元化服务需求。莆田市民政局依托“党建+”邻里中心,牵头打造了“长者之家”,引进逸百家、金善堂、禾康智慧、智宇孝老等第三方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建立社区与社会机构相协调、互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多元化立体式全覆盖的养老服务格局。

  多元融合、智慧赋能实现“一门通办”

  莆田市牢固树立全域融合理念,着力健全党建引领下各领域协同、多方参与的共治机制,破解街道社区自身治理力量不足问题,形成治理结构顺畅、群众有效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下好多元协同“一盘棋”。莆田市以破解机关党建与业务“两张皮”为契机,将“党建+”社区邻里中心搭建成部门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的重要平台,组织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全市17个邻里中心签订共建协议,构建形成“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单位接单”的共建模式。全市积极开展“双亮双领”活动,组织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小区(社区)报到,主动亮明身份、亮明承诺,积极认领志愿服务岗、认领邻里微心愿。目前,全市已有37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9000多名在职党员到小区(社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服务,为居民群众提供250项资源清单和892项服务清单,开展各类服务活动3.6万人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1000多件,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有机融合、同频共振。

  

  织密智慧治理“一张网”。莆田市坚持“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加强公安、行政服务中心、城管等部门的联动,建立“智慧邻里”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社会治理网格、雪亮工程、12345和数字城管等平台数据,衔接至“惠民宝”移动服务终端,积极构建数据采集、问题发现、任务派送、资源调度、流程监督、结果考核等闭环管理体系,形成线上倾听诉求和线下纾解民忧工作闭环,实现基层治理平台互联、数据共享、融合运作。莆田市还全面推广“邻里家家亲”微治理,整合人、事、地、物、情等治理要素,拓展延伸社区网格能人服务、便民代办、矛盾调解、治安管理等服务功能,实现“一屏观莆田、一网管全城,大屏连小屏、百事掌上办”。

  

  延伸便民服务“一平台”。莆田市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试点推进“12345+社区邻里中心”联动机制,配套投入110台24小时

  自助便民服务设备,推动12345便民服务平台延伸拓展至社区,427项民生类高频事项下放邻里中心、就近办理,做到家门口“一门式办理”。全市依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党员、小区物业等人员,通过微信群、走访入户等方式,收集群众关心关切事项和意见建议,并通过领导接线、即转即办等第一时间回应关切、权威解答、快速解决,广受群众好评。部分复杂的事项,通过“12345吹哨、部门报到”,集中会诊、快速破解,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自2月份试点以来,全市通过联动机制收到意见建议30条,均已采纳或得到解决。目前,莆田市正进一步推进联动机制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届时,社区收集的意见建议可实时自动推送至市12345平台,实现多方数据共享、办理结果线上实时反馈。

  

  凝聚群众参与“一股绳”。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局面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也是城市活力的激发过程。莆田市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邻里中心牵头组建192个志愿服务、创业青年、夕阳红、妈妈团等功能型团队,引导不同群体参与公共服务、治安维稳、文明创建等工作。同时,莆田市在全省率先创设“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平台,创新“点单、接单、派单、评单”精准化志愿服务模式,引导广大党员群众通过积攒、兑换“福分”享受购物优惠、家政互助等生活服务,让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生活方式,实现社区服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健全组织、织密体系实现“一轴通转”

  街道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枢纽,只有街道强起来,党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巩固,基层治理各项任务才能落地。莆田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建强街道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进一步激发街道社区活力,提升城市基层党建质量。

  

  健全互联互动机制。为破解目前城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融合问题,莆田市推行共建共治、互联互动治理机制,把单位、行业和各领域党组织联接整合起来:纵向上,完善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区域党建工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及社区民主协商反映的重大问题,层层压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横向上,将全市87个市直机关单位纳入不同的街道“大工委”管理,356个区直机关纳入社区“大党委”管理,全覆盖成立8个区域化街道“大工委”和73个城市社区“大党委”,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优化配置。莆田市通过互利思维和柔性方式,鼓励辖区内行业、单位党组织主动强化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横向关联,吸纳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木兰滨河小区吸纳“邻居”县交警大队的党员干部作为党支部兼职委员,构建起协调互动、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

  

  推进赋能减负增效。莆田市抓住新一轮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契机,创新推进“街社领衔、部门联动、服务到家”,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力量派驻街道,把“观察员”变成“办事员”、“督导员”变成“服务员”;取消街道招商引资等工作任务,赋予街道对共驻共建单位人员考核管理、任免建议、指挥调度、规划建议等“六项权利”,提升街道统筹协调能力;按照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的工作要求,调整优化街道职能机构设置,探索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党群建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社会治理办公室等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原则上由党政领导班子副职兼任,减少管理层级;积极开展社区职能减负增效改革,简化便民服务项目42项,减少各类工作台账检查,改变社区事务过度行政化现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党建、抓治理、抓发展、抓服务上来。

  

  建强小区党支部。当前,各类住宅小区不同程度面临城市化发展治理中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补齐小区治理短板,莆田市坚持支部建在小区上,将党的组织下沉到小区这一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实施小区党组织建设两年攻坚行动,联合城市管理局、民政局等部门,分步实施、分类施策推进小区党支部应建尽建;建立市、县、街道党委(工委)班子成员小区党支部联系点,并以“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周边小区为重点,精心打造一批小区党建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小区党支部建设全面提升。目前,全市已成立小区党支部430个,党的组织覆盖率达90.1%。莆田市还推进小区党支部与小区业主委员会、业主监事会、物业服务企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已建设30个“红色物业”和75个“红色业委会”,延伸设立楼道党小组、党员梯长、党员中心户,把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到群众家门口。小区党支部牵头搭建平台,统筹协调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等主体开展小区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真正成为小区治理“主心骨”。

  专业专职、建强队伍实现“一岗多能”

  社区工作者是城市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离不开社区工作者。莆田市为适应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围绕破解社区干部能力素质遭遇天花板、成长空间受限制等问题,创新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和薪酬保障办法,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莆田市将中心城区73个社区“两委”干部全部纳入职业化体系管理,公开招聘一批敢担当、会作为、热爱社区工作的新人,1242名社区工作者由社区统筹安排参与社区治理各项工作,有效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规范化选人充实社区力量。莆田市坚持总量调控、额度管理,根据常住人口户数,科学核定社区工作者额度,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0名以上社区工作者,保障社区一线工作力量;注重严把选人入口关,打通依法选任和公开招聘2种“入口”通道,实行“逢进必考、选聘分离”,对原依法选举产生的社区“两委”成员纳入社区工作者序列管理,对原公开招聘的社区聘用干部经考核择优选聘;同时,逐步优化社区队伍结构,明确了大专及以上文化、45周岁以下选聘条件,注重选聘专业社工人才、有社区工作经验人员等,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形成留得住、流得动的队伍格局。

  

  精细化设岗提升社工待遇。福利待遇直接关系到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莆田市建立“三岗十八级”动态增长的薪酬保障体系,设置主管、助理、办事员三个岗位序列、十八个薪酬等级。社区主干纳入主管岗位管理,社区“两委”干部纳入助理岗位管理,公开招聘一批社区工作者纳入办事员岗位管理。薪酬水平参照事业单位新入职人员转正定级应发工资的一定比例执行,每三年薪级晋升一个等级,并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结构化薪酬,绩效工资与考核等次相挂钩,最高可达年工资水平的30%。

  

  职业化管理增强社工素质。为进一步强化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和专业水平,莆田市落实职责、招聘、管理、待遇、考核“五个统一”职业化管理;将社区工作者队伍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分级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为社区工作者设置岗前培训和专业培训;积极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学历提升和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持续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注重拓宽社区工作者进入党

  政机关、事业单位渠道,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代表、委员,定期开展评先评优,增强社区工作者岗位魅力和职业认同;建立退出机制,明确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等七种退出情形,为社区工作者从严管理立规矩。

  

  专业化服务优化社会治理。莆田市不断健全完善社区工作首问负责、一岗多责、上门走访、服务承诺、代办服务等多项制度,明确社工服务管理、调解矛盾、维护稳定等工作职责,拓展延伸“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闲”等生活服务“帮代办”;探索建立“全科社工+网格社工”双社工服务模式,由全科社工提供“一口清”导办、“一门式”受理和“一条龙”服务,改变碎片化的服务模式,大幅提升服务效能;下派“网格社工”下沉社区,充实到网格化管理中,走街串巷,了解民情,将社区服务模式由居民事务被动受理转向群众需求主动了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党建兴则事业兴。莆田市将持续推动形成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全域治理模式,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全域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让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全面过硬,为全方位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