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16时,在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牌子被摘下,换上了“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新牌。这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开始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
如果把乡村振兴事业比作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那么乡村产业发展无疑是它的火车头。当乡村发展的车轮从脱贫攻坚的车道上“无缝转轨”到乡村振兴,如何开好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就成了关键。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当前我国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已全面铺开,并渐渐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乡村旅游焕发活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局面逐步成型。但在乡村产业积极向上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土地流转难、产业工人缺乏、金融支持少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升级及持续性发展。
现代化作业扩宽致富路
在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的一处蔬菜基地里,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分拣和包装工作,这些刚刚采摘下来的蔬菜将通过物流车被运送往北京城区的千家万户。基地负责人孔博告诉记者,这些工人都是当地的村民,以前他们都是自己种菜,但因为销路不畅,收入一直上不去。
后来,这些村民把自己的菜地租给了孔博负责的蔬菜基地。基地生产的产品都是根据订单来种植的,采摘后通过网络平台统一配送。由于产品品质有了保证,不仅价格翻了番,销售量也比以前高出很多倍。“如今,村民们不再为卖菜难犯愁,还可以到基地上班,收入比以前高不少。”孔博说。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良种场村,村集体成立了三个种植、养殖和农机合作社,农户全部入股。农机合作社负责耕种和收割,然后将农作物秸秆制作成饲料供给养殖合作社,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我们这里是户户都入社、人人能分红。村民在社里上班还能领工资,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良种场村党支部书记逄学文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种养殖都已实现了现代化,合作社开始大量流转其它村的土地,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村民致富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随着各种新型农牧业技术的运用,农牧业产业化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养殖业中的胚胎移植技术、农作物中的种子培育技术等如今都成了农牧民增产增收的“助推剂”。
从卖产品到卖品牌
河北省承德市隆华县砬子沟村地处大山深处,林木葱郁,降雨量丰富,盛产各种木耳和野生中药材。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这些优质产品很难走出大山。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驻砬子沟村第一书记王志刚到村后,从土特产中看到了发展新机。他帮助村民引进了蘑菇烘干机,让不易存放的纯天然深山蘑菇成了外地游客眼中的珍品,价格比普通蘑菇高出好几倍。砬子沟山货逐渐走俏,村民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以前大家只知道东西能卖就行,现在也都有了品牌意识。砬子沟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就是我们最大的品牌优势。”谈起砬子沟村如今的发展态势,王志刚信心十足。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常年气候宜人,盛产茶叶和百花蜜,但过去鲜为人知,被称为“高原孤岛”。而如今,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宣传,墨脱茶叶和百花蜜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独有品牌,村民们纷纷开起了网店,产品陆续销往大江南北。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天赋河套”的区域公共品牌正快速崛起,为河套平原的优质农产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前一公斤河套雪花面粉只卖六七元,现在我们的石磨富硒黑小麦面粉500元左右12公斤的礼盒装也卖得很好,大家尝到了品牌的甜头,对产品的质量也更加重视了。”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一家特产经销店里,店老板老赵一边忙着给客人装货,一边跟记者聊起了变化。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将精力放在产业品牌的塑造和发展上。“卓资山珍”品牌的推动者、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李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乡村振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将走品牌之路。
乡村旅游全面开花
部分业内人士称,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同发展,让城市成为乡村消费大市场,就应发挥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成为化解城乡二元枷锁的钥匙,也成为了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动力。
在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村,随着古北水镇等一批旅游景点的持续走热,附近的老百姓都将精力放在了经营农家乐上,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野蔬坊民俗客栈老板吴大哥告诉记者,他是最早经营民俗项目的村民之一,之后其他村民看到生意好了、有效益了,便也陆续加入进来。如今,古北口村成了京郊远近闻名的民俗村,村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很多村民都在城里买了房,小轿车早就成了标配。”吴大哥一脸喜色地说。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恼包村成了一个小型的江南园林社区,吸引了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打卡。“一到周末村里就堵车,各种游乐项目前都会排起长队,带动了村内餐饮、住宿等生意和产业。”恼包村党支部书记李恒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乡村旅游火起来后,外出打工的村民们少了,“大家伙在自己家门口干,挣得不比在城里少。”
“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有力扶持。我们要先把蛋孵化成鸡,等鸡长大后能下蛋了,才算项目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石人湾景区,镇长李锐亨说,政府对景区已经打造好的几个民俗点,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招商政策优惠,乡民们看到政府动真格了,参与建设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也高涨了起来。
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瓶颈
多年来的脱贫攻坚行动,让我国乡村的社会和经济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也为当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
“我们有好几个项目准备得很充分,但最后因为少数村民在土地流转上持不同意见只好放弃。”北京市某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田岗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政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都在个人手上,只要有一人不同意,整个规模项目就有可能被叫停。“希望在流转过程中,只要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同意了,就可允许整体流转。”田岗说。
“产业到了农村,却往往招不到合适的工人,也是目前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李文平长期以来关注农村技术人才的培训问题,在他看来,如果不加强农村适龄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农村的产业发展就会出现资源闲置的问题,进而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和效果。
“农业项目普遍都会享受一定的政策性补贴,部分地方会出现为了争取补贴资金而盲目上马项目的现象,最后往往留下一堆烂尾项目,造成了国家资金和集体资源的浪费。后来国家为了防止出现类似情况,改为验收后再给予奖补的措施,使这些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甘肃省陇南市一位基层乡镇干部告诉记者。
“现代化农业项目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小,但收益周期较长,资金占用量大,所以收益率偏低。”某农业产业公司负责人刘伟对记者说,由于农业项目用地都是租的土地,因此企业除了部分政策性小额贷款外,很难争取到大额贷款支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具体实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情况,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应对。”九江学院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飞认为,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后,应该在土地流转、新型职业化农民培养、产业发展科学决策机制等方面制定出成熟的实施方案。对于乡村振兴产业贷款难的问题,孙飞建议要加大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落实落地到乡村,并在时机成熟之时组建国家乡村振兴银行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推动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金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