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版:全域党建·沈阳市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康平县:党建引领强基础 脱贫振兴奔富路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4月19日   第 32 版)

  沈阳市康平县十家子村红薯喜获丰收。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紧紧抓住党建引领这条主线,坚持完善脱贫攻坚中行之有效的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体系,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设,实施精准帮扶,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锻造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康平县注重把组织优势发挥在脱贫一线,深入开展了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年”“提升年”“品牌年”活动,重点培育了5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品牌示范村,让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该县全面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先后把377名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65名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组织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张强镇官宝村10年前尚有贫困人口138人,因病、因学是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进入脱贫攻坚期以来,官宝村党支部牵头注册成立了沈阳官宝农业服务中心,发展水稻种植,实现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目前拥有4000亩水稻高效农业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水稻10000亩。官宝服务中心将贫困户全部纳入企业,对其农产品兜底包销,年底分发红利,让贫困户很快便甩掉了“穷帽子”。两家子乡东贾家村共有13户贫困户,村里通过扶持扶贫产业使他们全部实现脱贫,村支书带头把带领群众脱贫、为民服务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员是否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准,将村支部打造成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开启脱贫攻坚的金钥匙

  康平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立足县情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企业+农户”等模式,将国标贫困人口吸收进合作社,形成产业带动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力促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方家屯镇十家子村过去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单一,是全县43个省级重点贫困村之一。穷则思变,村党支部依靠卧龙湖的独特地理和环境优势,将红薯产业确定为特色主导产业,几年来,所产红薯先后获得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代表康平县获批“康平红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还先后获得多届农博会金奖。村党支部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推行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分红模式,将国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合作社,并形成了红薯产业发展带动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村里的建档立卡户高宏波有10亩地,一年分红加保底收入8000多元,两口子在合作社打工又能挣得1万多元,实现了脱贫。到2018年,全县161个村已实现村村有收入;到2020年底,全县累计争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壮大村、扶持村82个,全县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超过80%,进一步夯实了决胜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建强脱贫攻坚先锋队

  康平县注重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队伍,注重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重要作用的同时,把最精锐、最精干的力量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全县161个行政村实现挂职第一书记全覆盖,成立3个“第一书记先锋班”、15个“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他们的尖兵作用。

  该县注重对驻村队伍的关心关爱,通过定期培训、召开座谈会、调度会等,加强管理与服务,形成“脱贫攻坚、你我同行”的强大合力,鼓励驻村干部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战场。二牛所口镇刘家村第一书记宋楠楠带领十几名农民开办了“土味康平扶贫馆”网店,销售40多个品种的农副产品,从村内开发的售前、售后客服人员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培训网络主播带货农副产品的“鸭蛋大姐”月收入最高达3万多元,唤醒了当地农民的电商意识,形成了“党建+电商+农户”的全新模式。小城子镇第一书记们采取互助共赢的方式,成立了开明商城·沈阳市康平小城店。该站提出一次爱心充值、一次分享,给贫困家庭多一份希望、给土地多一份希望,获得客户的好评。(本刊记者 杜英姿 郭文治 孟 航 郑新钰 马 源 冯雅君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