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目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陪你一起长大》:

家长怎样应对孩子“幼升小”考验

■卞芸璐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4月12日   第 23 版)

  《陪你一起长大》剧照。

  教育作为与医疗并列的两大民生热点,从来都不缺话题和讨论度,过去不久的3月份更是如此。先有90后卧底“鸡娃”群(“鸡娃”意指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如己所愿地成长,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的热文,把带娃圈内卷带上热搜;后有义务教育“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的新规引起多方讨论;月末,把“幼升小”家庭实录搬上荧屏的电视连续剧《陪你一起长大》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话题。

  

  选择“鸡娃”还是放养?面对“牛娃(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普娃(相对于“牛娃”而言的普通学生)”家长如何保持良好心态?家庭内部又如何分配教育职责?

  剧中,这些原本潜在水下的问题,被一个“学区统筹”的通知炸出了水面。来自三个阶层的8位家长、5个孩子和4个家庭就此登台,一场如何让孩子站在更高起点迈进更好小学的教育比拼,敲响了战鼓。

  客观地说,社会热度集中、高能话题密布的“幼升小”,确实是影视创作的题材富矿。但当家长们“鸡娃”“内卷”等的焦虑情绪已经在现实中持续蔓延,电视剧只当一面镜子是不够的。能否把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向观众抛出并激发其思考,是考量一部“幼升小”题材剧集的关键。《陪你一起长大》便是一部照亮现实、提出真问题的勉力之作。

  四种家庭和四类孩子

  总有一样击中你

  《陪你一起长大》采用了复线叙事结构,重点刻画了大都市中同在一个学区的四个家庭。这四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背景、孩子性情各不相同,却因为“幼升小”的学区统筹成了“命运共同体”。这几个家庭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典型性,它们的关键要素排列组合下来,很多面临“幼升小”考验的家庭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设计师苏醒(刘涛饰)和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奚彬(李光洁饰)组成的是个学霸精英家庭,但儿子奚望的学习却不尽人意。苏醒和奚彬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相信知识成就人生,看重学校教育,也认可自由成长的重要性。但学习这种在他们看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到了儿子奚望身上就成了难题。

  因为“学区统筹”的突发事件,也因为看到了儿子和“牛娃”之间的差距,乱了阵脚的苏醒开始补偿式“鸡娃”。这一来,和坚持快乐教育的奚彬产生了矛盾,鸡飞狗跳的家庭冲突便不可避免。

  这个家庭也是当下众多都市白领和知识分子家庭的代表。这些家长大多靠刻苦学习改变人生轨迹,实现理想,扎根大都市。他们最想让下一代也走上这条熟路。因此,虽然理性告诉他们不该迷信“鸡娃”行为,但焦虑和内卷化还是有可能让他们做出类似苏醒这样的选择。

  全职太太林芸芸(颖儿饰)和总裁丈夫顾家伟(李宗翰饰)组成的是一个物质条件殷实的家庭,也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

  出身微末的顾家伟先入象牙塔后上“社会大学”,是一个典型的用学习改变命运,攀上金字塔尖的成功学范例。林芸芸类似,靠着成功的婚姻,专业相夫教子的她成为了所有家长艳羡的“妈圈顶流”。但顾家伟的出身与成长,注定了他是残酷丛林法则的追随者,因此奉“鸡娃”为圭臬。林芸芸则因为经济上的依附,导致了在丈夫面前话语权的缺失,潜心钻研并成为了“鸡娃”急先锋。而他们乖巧的女儿则成了家庭中最大的承压点。

  这个家庭有更强的概念性,父母理念也相对更极端。但他们对女儿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为了育儿牺牲自我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何景华(胡可饰)和蒋博(贾景晖饰)是“女强男弱”组合,他们都是大都市的工薪一族。这个二孩家庭日子虽不算富裕,但也算小康。何景华和蒋博相信学校教育,大女儿紫宁高考的失利却多少让他们有些泄气;他们也相信人情世故的魔力,但每每想走捷径时却总是弄巧成拙。

  因为家庭的二次育儿,姥姥、姥爷带来了学区房,也附加了隔代溺爱和“赘婿”偏见。家庭教育里妈妈何景华说不上话,爸爸蒋博插不上嘴,育职分工的混乱让小儿子长成了个破坏性极强的、顽皮的“小魔丸”。

  这个家庭,代表了现实中更广泛的普通家庭。父母自己生活尚算顺意,但对是否能为下一代提供足够的庇护充满焦虑。因此,虽然对“鸡娃”半信半疑,但他们也顺着大流加入了队伍。

  选择为育儿完全自我牺牲的,还有“牛娃”妈妈沈晓燕(陶昕然饰),她和李强(张瑞涵 饰)组成的,是一个“外地媳妇本地郎”的离异家庭。虽然孩子判给了爸爸,但游手好闲的丈夫对孩子教育放任自流,家庭责任还是落到了离婚不离家的沈晓燕身上。

  这个家庭本是“鸡娃”的圈外人,但儿子李非凡人如其名,是个天才儿童。看不得丈夫给孩子的学习“拉倒车”,也担心儿子走上丈夫的老路,沈晓燕便放弃个人生活,身兼数职赚取“鸡娃”资本,让教育资源配得上儿子的能力。

  这个家庭是学前教育焦虑下沉的代表,也映射出了部分母亲的典型困境。为了下一代不输在起跑线,在个人情感和职业规划上,很多母亲选择了夫妻关系让位于亲子关系,父母的自我发展让位于孩子的成长。而这种选择却恰恰对家庭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也给孩子带来了隐形压力。

  现实生活中,影响每个家庭选择学前教育模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父母风格、孩子个性、文化氛围、家庭背景……《陪你一起长大》提炼了最核心的几组变量,建构了四个鲜活、典型的家庭,相信每个“幼升小”家庭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复杂多样的“妈圈”生活图鉴

  孩子接受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照常理来说本不该有各种衍生“圈子”。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些家长乐于另辟蹊径、抢跑超车,把争取教育资源做成了“学问”。于是,以“鸡娃”为要务的“妈圈”便成了未成年教育中的特殊现象。《陪你一起长大》便以职场妈妈苏醒的视角,串起了一段“妈圈”历险记。

  第一关是“群学”。

  在“学区统筹”通知发布后,擅长社交的妈妈何景华建了个抱团取暖的交流群,拉来各路高手,看大家发挥。这是苏醒第一次进入学前妈妈社群。社群中妈妈之间的观点冲突、晒娃群聊的非常规则,让苏醒长了见识,也让观众们会心一笑。

  性子直、脾气急的沈晓燕先打了头阵,想要靠“闹”讨个说法。没想到现场视频却被发到群中,引起了大家的站队:初入“妈圈”的苏醒看不得越轨办事的作风,又不熟悉“以和为贵”的社群要义,与沈晓燕在群中针锋相对;何景华则在火药味气氛中左右为难,尴尬地用表情包斡旋;而“妈圈”顶流林芸芸选择了潜水观战,既要搜集信息,又要保全体面……一场简单的群聊戏,便把“妈圈”社交的微妙性铺展开来。

  第二关是家委会。

  跟家委会中妈妈们的博弈相比,线上社交的“群学”只能算是热身:学校活动中,哪些妈妈能承担配合工作;发生矛盾时,谁是老师和家长间的话事人;在谁浮夸晒娃时,要高情商回复;在谁提出倡议时,要及时响应……这些都是与家委会打照面时要摸清的规则。

  但在最近几集的故事中,家委会因为手足口病风波对非凡妈妈沈晓燕的排挤,显然已经超越了“协调家长关系”的界限,踏入了欺软怕硬的禁区。原本选择与家委会和平共处的苏醒,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与之抗衡。

  如果说家委会像是“妈圈”的“权力机构”,那么就需要像苏醒这样讲规矩、守原则的家长与之制衡。

  第三关是校外“鸡娃”攻略。

  “鸡娃”有门槛,入门需攻略。如果不是看《陪你一起长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幼儿园儿童的竞争,已经从识字、背诗、弹钢琴,进阶到了法语、逻辑思维和机器人编程。

  苏醒发现,像她这样的半路“鸡娃”妈妈,就算查缺补漏后知道让孩子学什么,也很难跟上步伐——好的老师早已被人约走,培训班名额也需要内推。

  要不要在孩子身上叠加技能?顺大流学的东西孩子不喜欢怎么办?难道真要为了所谓的校外教育资源勾心斗角?这些摆在苏醒面前的问题,也摆在了现实中很多新手父母的面前。

  《陪你一起长大》照见了诸多“妈圈”怪相,但这不是妖魔化,而是一种对现实的内省和反思。

  帮新手父母驱散育儿迷雾

  目前,《陪你一起长大》的剧情已推进过半。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部热闹的家庭剧,夫妻关系的张力、代际关系的磨合、生活琐碎的毛边,它一样不缺。同时,它也是一部出色的都市剧,对都市家庭、工作场景的复原,生活节奏的拿捏,人物精神状态的把握,既精准又深入。

  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真话题剧。

  《陪你一起长大》把镜头对准“幼升小”,不是为了激化、升级现实矛盾,而是要把真问题摆给新手父母们看。

  所谓起跑线,是否真的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衡量育儿成功与否,学区、成绩、才艺真的是唯一标准?想要孩子培养是非心、行动力和思考习惯,父母是不是要先以身作则?

  这也就回到了这部剧的题眼——陪你一起长大。

  人不是成为父母后就自然成熟,成长是个终生命题。家庭教育中,只有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稳定且科学,才能在树立教育观念时选对路子;只有父母的思辨力、进取心和知行合一力能为孩子树立榜样时,孩子才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只有父母自己不断努力,向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不断靠拢时,才能和成长中的孩子同频共振。

  影视作品的确不负责解决问题,但总会提供几个解题思路。新手家长们看看《陪你一起长大》也许便能驱散前路迷雾,看到独木桥之外,还有不一样的曲径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