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文化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同禄:

铜丝细掐融匠心 珐琅溢彩精传承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4月12日   第 22 版)

  张同禄潜心研究景泰蓝技艺。

  景泰蓝作品“鸟杯”。

  “就中绝技高天下,压倒五洲景泰蓝。”古时,中国的艺术品往往都是官民共享,不论是瓷器还是玉器,有官窑就有民窑,有宫廷制作就有民间制作。唯独景泰蓝例外,它在数百年间几乎没有走出过宫廷,清末之前更是难在民间发现它的踪影,足见这个古代皇家宝库中神秘珍品的独特地位和艺术价值。

  年近80岁、从艺六十余载的张同禄,他大半生的经历都是与景泰蓝打交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同禄既精通设计,又熟谙制作工序,并不断革新创作,多件精美绝伦的国礼均出自他的手。

  景泰蓝正式的名称叫做铜胎掐丝珐琅,俗称珐蓝,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正是因为它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因此得名景泰蓝,而作为传承人的张同禄,又被人们称为“珐琅张”。

  近日,记者走进著名景泰蓝大师张同禄的艺术生活,探索他与景泰蓝的不解之缘。

  缘起:考入工艺美术厂

  若单看外表和穿着,张同禄这位常年醉心于景泰蓝技艺的老人与寻常人别无二致,若说真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他身上那股岁月与艺术沉淀下来的沉静气质。

  张同禄告诉记者,他自幼就格外喜欢画画,“要么照小人儿书描,要么自己跑出去写生。画完就贴在院子的墙上,邻居们都说好。”回忆起孩提时代,张同禄脸上露出了略带调皮的微笑。

  说起与景泰蓝结缘,张同禄说,还得感谢他年少时老师的一句话。初中毕业时,老师对他说:“你画画不错,不如去考北京工艺美术厂。”

  考进北京工艺美术厂后,张同禄才知道做景泰蓝先得制胎,就是把紫铜裁剪成铜片,敲打出不同形状的零件,再拼接起来,焊成各种造型。“当时还没有机械,全靠手工。一个车间里有几百人,叮叮当当,噪音特别大,一天下来我满身铜锈,这跟画画完全是两码事。”在嘈杂的环境和枯燥的流程下,张同禄实在耐不住了,就跑去问师父:“什么时候才能学掐丝和点蓝(即在铜胎上填色)?”没想到师父当头浇了他一盆冷水:“制胎这活就够你学一辈子的。”

  对此,张同禄回忆道:“当时我心里确实有点儿想打退堂鼓了。”好在他并没有放弃,又报考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在求学的三年里,张同禄逐渐熟悉了整个景泰蓝制作过程,还学到了在工艺美术厂里学不到的造型设计、调色等美术知识。学成回厂后,他先在车间劳动一年,接着又去搞设计,就这样,一点一点学会了点蓝。

  此后的数年里,张同禄又被下放到车间,由于没有具体职位,他只好在各车间来回蹿,这儿干几个月,那儿干几个月。“600多年来,景泰蓝的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制、磨活、镀金等工序都是各干各的,匠人对别的工序一点不了解,我却把所有工艺都学会了。”张同禄自豪地告诉记者,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景泰蓝史上,他可能还真是“前无古人”。那一刻,匠人对艺术独有的热忱在他已略显浑浊的双眼中绽放出点点星光。

  从艺:奋斗之路起起伏伏

  张同禄的艺术之路堪称一波三折。

  张同禄介绍,他刚入行不久,新中国就进入了一段特殊岁月,革命人物题材成了工艺品制作的主流。“但景泰蓝的工艺并不适合做人物,五官、手指这些部位太细致,即便能完成掐丝,上釉后一烧必定糊成一片,所以那段时期的作品都不太好看。”张同禄惋惜道。

  直到1968年,张同禄根据毛主席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牌名,设计了一对景泰蓝蝶花瓶。彩蝶在大明莲周围翩翩飞舞,十分鲜活美观,器物造型还一改传统“一个大肚一个嘴”的标准。“用当年时髦的话说,这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提起当年的这件作品,张同禄难掩兴奋,他说,这款花瓶还获得了1980年全国景泰蓝行业评比第一名。

  之后的时间里,张同禄成功创作出了结合多种工艺的作品“神鹿宝车尊”:鹿由牙雕工艺制成,车身则是木雕的景泰蓝,车帮后的龙纹伞面是白玉,车轱辘采用漆雕,马鞍则采用了花丝镶嵌工艺。“神鹿宝车尊”开创了多种工艺结合创作景泰蓝作品的先河。据说,在当时的工艺美术展览上,因为抢睹这件作品的观众太多,差点“挤破了门”。

  此外,张同禄还钻研出珐琅珀晶工艺。这项技艺获得了1997年在美国举办的第7届国际发明展大奖。由于景泰蓝是铜、釉、火相融而成,工艺步骤繁多,张同禄就想:能不能不烧不焊就做出景泰蓝?后来,他在自然博物馆参观时受琥珀启发,尝试把釉料和金属丝铸在里面,正如琥珀里的小虫子一样。“化学方面我们是外行,但试验了一年,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基材和固化剂。如今在木质、石头、塑料上都可以掐丝,我们把这个发明称为珐琅珀晶,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后的第一例工艺美术发明专利。”张同禄说。

  尽管景泰蓝工艺已经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有了很大进步,但在2000年时,北京工艺美术厂仍旧无法逃脱破产的命运。

  工厂破产后,张同禄带着原来的几十位同行成立了景泰蓝工作室。起步的日子十分艰难,为了维持工作室的正常运转,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同禄都不得不自掏腰包承担工作室的开支。如今,工作室早已摆脱窘境,步入正轨,但忆起往事,张同禄还是为老工厂的破产而痛心:“很多优秀的人才流失了,可惜啊!”

  传承:打铁仍需自身硬

  由于景泰蓝工艺繁杂,培养一个从学会设计到制作的人才需要3—5年的时间。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工作室发展至今也仅培养出5位北京市级大师、2名高级工艺美术师。

  对于景泰蓝技艺这门价值独具、工艺繁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性尤为珍贵。

  “要想把景泰蓝技艺推向新的阶段,我们就要肩负起保护、发展和传承传统工艺,开发和研究新材料、新工艺、高附加值的景泰蓝技艺,拯救这项频临灭绝的传统工艺的责任。”张同禄表示,实现这一理想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同禄同时还是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会员。事实上,全国各个省市均设有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就是为了将该区域内的大师进行集中管理,便于资料收集、定期评审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实时掌握大师工作室的发展传承状态。

  继承了父亲衣钵的张同禄之子张旭告诉记者:“我父亲自2009年经由当时的国家文化部和非遗保护中心认定后,每年会有一定的资金补助用于景泰蓝技艺的发展和传承。同时,我们也会通过非遗中心的平台进行一定的宣传与推广。”

  然而,在张氏父子看来,非遗工作室要想立足长期的传承工作与新产品研发制作,仍需在自身产品过硬及得到市场认可的前提下,实现产品销售,创造利润,最后才能自给自足,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工作室。

  据张旭介绍,目前,和很多非遗项目一样,景泰蓝技艺传承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有两方面:一是需要稳定且具备一定空间面积的工作室,以便于生产、制作、研发、宣传、展示等;二是需要较为稳定的资金及补助来源。“靠政府补贴就需要其考核工作室的正常营业状态。如果工作室三年之内有亏损情况,在提供正规的房屋租赁合同等证件后,政府相关部们才会考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是低息、贴息贷款等。”张旭说。

  尽管面临种种发展困境,张同禄仍坚信景泰蓝行业前途光明,他坚定地说:“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具有很大潜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景泰蓝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需要我们去吸引更多的新一代工艺美术现代化技术人才,将这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并将它发扬光大。同时,这也是一份属于国家的荣誉。”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实际上,早在2006年,国家就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而北京景泰蓝技艺作为首批重点保护项目名列其中。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在经过全面考察后,确定了张同禄作为景泰蓝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传承人。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护航下,在张同禄等传承人和坚守者的继承与创新下,景泰蓝技艺或将迎来更加顺畅的发展坦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