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没盖,名声在外”“房子没住,就可入读”“除了学校,没啥配套”“名校冠名,一挂就灵”……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各地新建名校冠名学校(以下简称冠名学校)数量激增。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却演变成众多开发商炒作的热点,形成“名校环城”现象。
新城区教育基础弱,政府投入经费与知名学府联合办学,以此吸引人口集聚、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本是政府促进新城区发展的权宜之计。对于学校和开发商而言,均有利可图,前者收获了高额托管费,快速实现低成本“版图”扩张,并为其教师提供晋升平台;后者依托名校配套加持,招徕客户、赚足票子。
现实之下,政策的好经被念歪了。一些房企打着教育均衡的幌子,行的却是炒作名校、捆绑宣传的营销之实。其瞄准了家长们的名校情结,借机炒作名校概念,不仅拔高了百姓的心理预期,更加深了处于择校期家长的焦虑。部分购房家长更是深受其害,抱着“买房进名校”的心理预期,结果发现有的学校人满为患,入学并无保证;有的学校名不副实,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育体验上大打折扣。
事实上,有关部门已多次发文,整饬房地产业乱象,严禁捆绑教育进行宣传,但暴利驱使一些房地产商顶风作案,继续将新建学校作为营销利器。我们也需看到,一些地方在做行政规划的时候,明确列出要建多少所重点或示范中小学,如此规划实则强化了新的不均衡和不平等,暴露出深层次隐性问题。我们要警惕“批量复制”的名校拉高楼市热度,遏制“名校冠名”冲动,落实“房住不炒”政策。
“名校环城”现象,是两股力量推动的产物:一是资本的“怪力”;二是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地方追求开发建设、教育升学政绩的力量。新城区建设学校,本是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进行的主动配套,把每一所学校办好也是政府职责所在。规避人为炒作学区房,缓解家长因择校购房产生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政府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加大投入力度,履行好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认真评估一些大学和名校的商业化行为,遏制义务教育名校化、产业化、商业化冲动,避免少数人打着教育旗号损伤群众利益等。
兼顾新老城区、强弱学校的协调发展,不能寄期望于名校冠名、托管和集团化办学。同时,“名校环城”现象必须被遏制,防止其蔓延,避免破坏地方教育生态、制造新一轮的不均衡。要让冠名学校在规范中发展、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