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产城融合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3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经济总量首破3000亿元 绵阳因何后劲绵绵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3月29日   第 17 版)

  坐落在绵阳市的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
  蒲 滔摄

  2019年3月28日,宝马集团授权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王子发动机高功率版量产。
  蒲 滔摄

  3010.08亿元!这是日前四川省绵阳市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2020年该市经济总量。按照一年365天计算,绵阳人平均每天创造8.2亿元新增财富。

  “十三五”收官,绵阳发展实现关键一跃,成为四川省首个跨越3000亿元门槛的地级市。当把视野放至更长更宽,从2014年至2019年,5年间绵阳在我国内地343个大中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从123位跃升至93位,进步30名。

  不过,考核数字容易,考核数字下的资产质量难。掀开3000亿元的“表”,其“里”又怎样?

  创新驱动

  工业挑大梁 改造存量加大增量

  在绵阳有这样一句话:产业兴则绵阳兴,产业强则绵阳强。绵阳有什么?很多人对此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有长虹。

  2018年,总投资超50亿元的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建。这标志着这家四川省最大的制造业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迈出一大步。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生产模式。最近几年,长虹、九洲等老牌制造业企业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纷纷开展智能化转型。

  转型效果怎么样?数据是最好的回答:改造前的长虹生产线,1100名工人年产能210万台;改造后的生产线,1300名工人年产能600万台。2020年,长虹排名全省数字经济企业50强第1位,九洲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

  老树开新花后,“新秀”也强势入场。

  早春3月,位于绵阳的京东方B11厂正在抓紧生产,作为苹果iPhone12部分新机OLED屏幕的供应生产线,B11厂投资额达465亿元,是绵阳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虽然京东方是工业巨头,但在绵阳的经济体中,京东方还是初来乍到。

  放眼绵阳,类似的“新人”不少。5年来,先后有6个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入驻绵阳,引进实施超5亿元的项目多达80多个。

  正是这批新生力量,构成了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巨头的带动下,过去5年来,绵阳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8%,将全市制造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另一个数据也值得关注。2020年初,四川省科技厅公布38家首批入选“瞪羚”企业,绵阳仅占一席;不到1年时间,在第二批名单中,绵阳9家企业榜上有名,总数位列第二。

  进步靠什么?答:靠创新。

  首先是培育创新主体。绵阳市大力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双提升行动,培育出一大批创新主体。“十三五”期间,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40家、增长175%,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

  与此同时,要营造创新生态。绵阳市建成服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良好环境。去年10月,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两家科技服务平台重庆分中心落地,成为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重要支撑。

  此外,绵阳市还在加速构建“6+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第一个“6”是重点产业,第二个“6”是重点培育的新型显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卫星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六大创新产业。

  眼下,绵阳科技城新区获四川省批复,省级新区的加持也意味着绵阳将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开启新的征程。

  协同发展

  优化经济结构争创副中心

  时间回到2018年6月底,当时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更明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想要挂上桂冠,四川省有一个经济总量需达到3000—5000亿元的标准。也就是说,谁先突破3000亿元,谁就会抢得先机。

  记者注意到,绵阳市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业绩实力”称自己“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不仅如此,还为2021年制定了“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的“小目标”。字里行间透出马力已足、蓄势待发的劲头。

  不过,纵观其余几个竞争者的实力,南边的宜宾紧追猛赶,2020年经济名义增速位列全省第一;而同样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德阳也不甘人后,此外还有南充、泸州、达州等“种子选手”施加压力。

  对于绵阳来说,迈上3000亿元台阶后,要想离“副中心城市”更近一步,还要打通堵点、消除痛点。

  “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最大市情。”绵阳市党政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想要补短板,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

  对内,绵阳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2018年12月29日,一个消息刷屏绵阳市民的朋友圈——“绵西高速”正式通车。

  起于绵阳绕城高速南环线,贯穿三台县、游仙区、盐亭县,止于南充市的“百里中轴”,“绵西高速”的贯通推动三地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这是绵阳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一个切面。

  在“一盘棋”思路引领下,绵阳的各县(市、区)打出“优势牌”、端出“特色菜”:涪城区瞄准5G产业,加快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抢占先机;江油市大力发展文旅融合,让城市成为“更诗意的远方”;盐亭县在特色农业上做足文章,仅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鳜鱼生产基地年产值已达1.6亿元……

  对外,绵阳与成都、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携手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在加快推动成(都)绵(阳)、绵(阳)德(阳)一体化发展,绵(阳)遂(宁)协同发展的同时,深化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一体化发展;并与重庆北碚区缔结友好城市,签署合作协议和三年行动计划,此外还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实现与重庆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

  协调发展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20年,绵阳三产比为:12.3:39.0:48.7,经济增长已实现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

  保障民生

  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红利

  城市是人民的。对于GDP数据的追求只是一方面,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让城市中的人有获得感。

  3000亿元对绵阳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何感知?

  透过绵阳的数据可以看到民生“获得”:202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80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比上年增长8.8%。

  “从整体上看,2020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1%,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涨幅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绵阳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物价上涨得温和,更重要的是居民的收入涨幅,尤其是农民收入的增长较高。

  收入增加了,接下来该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一件件与老百姓幸福密切相关的民生举措正落地落实落细——

  共享就业红利。绵阳把拓宽就业创业服务渠道作为首要任务,搭建线下平台,打造绵阳公共招聘网,让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实现线上实时互动。

  共享教育红利。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绵阳从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学校硬件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等方面入手,推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公办幼儿园148所,义务教育学校588所,入学率100%。

  共享健康红利。绵阳二级及以上医院自助挂号、预约诊疗等优质服务覆盖率达100%;全市全力推动“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绵阳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居民健康卡发放全覆盖的市州。

  共享社保红利。“十三五”期间,绵阳开展了该市社会保障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提高门诊慢性病补助标准,将36种谈判药品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调整提高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

  如今,“十四五”征程全面开启,绵阳新目标已确定、新空间正在拓展、新动力澎湃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