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公益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光明影院”为视障人士畅通“文化盲道”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唤宇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3月22日   第 09 版)

  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项目团队指导老师辅导团队志愿者为无障碍电影配音。

  “这是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海域,一艘载着海盗的快艇突然出现在画面里,紧接着是另一艘。这两艘快艇急速地向一艘游轮驶去,游轮响起了警报声……”近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广外南里社区文化站内,50位视障群众在电影院内“观看”了一部完整的电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走进影院,为《夺冠》欢呼鼓舞,为《西虹市首富》开怀大笑,为《你好,李焕英》潸然泪下……但这对我们而言司空见惯的观影体验,却是全国1700多万视障人士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为视障人士营造与明眼人相近乃至相同的文化体验环境,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3年时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光明影院”公益项目团队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2017年底,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联合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公司,共同推出了一项名为“光明影院”的公益项目。3年多来,500多名师生参与“光明影院”公益项目,累计制作无障碍电影312部,让视障人士有了走出家门进影院的机会。

  如今,“光明影院”项目的作品成果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已建立20多个固定放映厅,走进了全国各地的盲协、盲校、社区、图书馆、电影院、高校和国际电影节,一条“文化盲道”正在被缓缓铺就……

  以平等为理念

  从视觉到听觉

  从1991年北京建成国内首条盲道至今,覆盖大街小巷的黄色条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基础设施。生活中有了便于视障人士行走的盲道,他们精神上通往心灵的“文化盲道”是否通畅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院长高晓虹带着愿景,与电视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探索。

  如何制作无障碍电影?这让老师们开始了新的思考。“起初,我们不了解受众需求,团队没有雏形,大家也没有头绪。”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陈欣钢告诉记者,在明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师生们只有一个信念——这件事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值得做。

  “我们在不改变电影原有时长、元素的基础上,在电影对白和音响的间隙,插入对于画面的声音讲述,用声音讲述画面信息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与意义。”陈欣钢表示,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项目团队精心打磨剧本讲稿,利用多轨录音技术,同步录制讲述声音,最终合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无障碍电影作品,帮助视障人士欣赏一部完整的电影,共享优秀影视文化成果。

  “光明影院”项目成立以来,志愿团队日渐壮大,有人负责撰稿,有人负责录音,有人负责推广。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博士研究生蔡雨说,撰稿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难度非常大。对白和音响的间隙极短,留给解说的时间便十分有限,既需要精准描述画面内容,同时还要有所取舍。“例如某人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拿起了谁的杯子,谁倒的茶,大口喝或是抿一口,选择描述哪些信息,将会极大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对剧情走向的判断。”

  “齐腰高的栏杆,拳头大的馒头;火热的红色,冰冷的蓝色。” 蔡雨表示,要让视障人士理解画面内容,就要通过肢体和高度、大小来指代,或使用感官来描述。

  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光明影院”研创出5部无障碍电影。一个情节反复看,完成一部无障碍讲述剧本要看50遍电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和零碎时间,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稿件,成功实现了从视觉到听觉的跨越。

  不负青春而奋斗

  不负光明而探索

  2018年12月30日,是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本科生陈中瑞制作首部无障碍影片的日子。三个月前,与其他新生一样,到底该参与哪个社团、项目,令初入校门的陈中瑞纠结不已。但在高晓虹老师的一堂课上,他听到了“构筑文化盲道”这一概念,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他报名参加了海选和面试,经过层层选拔,正式成为了“光明影院”的一名志愿者。

  2019年全国助残日,陈中瑞跟随“光明影院”志愿者团队来到了北京盲校,为视障小朋友们带去了一部最新制作的无障碍电影。放映后,团队成员纷纷上台,向观众介绍自己配音的电影,并向观众致谢。台下,来自视障小朋友的掌声持续不断。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陈中瑞不由地湿了眼眶:“那一刻,我真心地感受到,我们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9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光明影院”项目获得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全国金奖。“光明影院”在实践教学中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学生在基础的专业学习中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是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瑜明指出,在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传播和推广过程中,同学们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据了解,“光明影院”项目团队开设了“媒体融合传播实践”课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使学生掌握公益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实务技能,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该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在“光明影院”项目平稳运行后,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很愿意积极参与到项目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师赵希婧表示,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公益力量、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和许多实践项目相比最大的区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后,影视行业按下了暂停键,网络视听平台成为了此次战“疫”的生力军。这也促使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项目团队开始思考探索视障人群的线上观影模式。

  2020年7月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项目团队和爱奇艺联合推出的无障碍版影片在爱奇艺首次播出。同年9月3日,“光明影院”专题正式在爱奇艺上线,这是“光明影院”项目首次与网络视听平台进行深度合作,也是综合视频娱乐平台首次上线无障碍解说版电影专题,为视障人群打通了一条更加平等、便捷的观影渠道,也让视障人士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

  你拥抱光明

  光明就拥抱你

  有一张泛黄的北京地铁单程票,它早已不能使用,却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吴昊视若珍宝,藏在铁盒里。票面上写着:2018.5.20.“光明影院”志愿活动,盲人阿姨赠——吴昊。

  那一天,“光明影院”项目启动仪式举行。吴昊一大早就来到广渠门外地铁站,等候前来观影的一位视障阿姨。活动结束后,吴昊和阿姨讨论着《战狼2》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携手来到地铁站,让吴昊意外的是,阿姨掏出了两张单程票,并把一张塞到吴昊手中。

  “孩子,谢谢你们!你们让我第一次看懂了电影。阿姨没什么能够给你的,就送你一张地铁票吧!”阿姨的话在吴昊耳边不断回响,他紧握着地铁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光明影院”为视障人群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让师生们收获了心灵上的触动。在担任放映推广组组长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李超鹏走遍祖国各地,先后与全国30多个省份的盲协、盲校有过交流。这些视障群体中自强不息的代表,常常以亲身经历感染着他。“每当感到疲惫、想要偷懒放弃时,我就会鞭策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李超鹏说。

  2019年4月14日,“光明影院”走进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首都电影院(西单店)开展公益放映。当天,商场开辟了绿色通道,视障朋友从大巴车下来后,行动十分迅速。他们欢畅的语气、喜悦的笑容,让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淑萍顿时热泪盈眶。

  “当我们在电影院或图书馆进行集体放映活动的时候,视障朋友们都会提早来到放映厅,有人甚至提前两个小时就来了。如果组织大巴车接送,很多人早早就在接送地点等候。”赵淑萍介绍说,团队在推广过程中发现,视障人群有着特别迫切的文化需求,很多人此前从来没有进过电影院。

  秦瑜明表示,电影作为文化消费乃至一种文化仪式,留给视障人群的接触机会和空间其实很少。如今,“光明影院”在电影院放映无障碍电影,就是为了鼓励视障人群走出来,融入到社会中,和社会产生沟通联系,获得正常的社会交往。“‘光明影院’最理想的情形就是能够上映院线同期的无障碍电影,这是社会权利的保障,也是精神文化成果的平等共享。”秦瑜明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光明影院”团队正在为建设科学、规范的无障碍电影技术标准而努力,期待为影视业界提供无障碍电影制作的专业遵循,助力残障人士通过电影融入社会文化生活。(图片由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项目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