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文化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3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品苏门传奇 承高洁家风

——访陕西籍作家杨若文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3月15日   第 23 版)

  【人物简介】

  杨若文,本名杨军,陕西富平人,学者、作家;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前为武警工程大学教授(编审);在职期间从事四十余年汉语言文学教学与期刊编辑,独立撰写学术专著、教材各两部,长篇历史小说两部,与他人合编丛书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已至耄耋之年的陕西籍学者、作家杨若文,于去年底推出了近9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了解,《天涯何处无芳草》叙写了苏轼、潘丙、王三这三家的月缺月圆,旁顾了几十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对中国式家庭的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解剖和分析。“笔触到当时的广袤社会,书中重大事件与主要人物均是有据可查,力避‘戏说’以误导读者。文艺作品允许合理想象,讲究艺术的真实。本书构思了相应细节,这既不影响历史的真实,还让故事情节枝繁叶荗起来,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多彩了。”杨若文表示。

  在杨若文看来,苏家如此品位高洁、阳光艳丽,与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优良家训家风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苏门家风”渐渐超越一宗一脉的意义,赢得了国人的口碑,流传至今。

  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杨若文,请他畅谈创作《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受和体会。

  中国城市报:《天涯何处无芳草》为什么聚焦“家庭”这一主题?

  杨若文:《天涯何处无芳草》描绘的是苏轼家庭。我认为,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很特殊,如儒家经典《礼记》中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的价值追求诉诸于治国,同时也是古代中国人精神涵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在广阔又精深的中华民族理念里,还是在悠长的历史现实中,家庭的重要性是根深蒂固的,其分量之沉亦不言而喻。

  中国城市报:主角花落苏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杨若文:第一,苏家既是和谐相处的典范,又是团结礼让、快乐相处的港湾。和谐相处,不少家庭能做到,而团结礼让、快乐相处就不那么容易了。苏轼曾两次遭到贬谪,生活格外穷窘,但苏家无人抱怨,更无人气馁,而且苦中有乐:苏轼写下了“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一家人笑翻了。他们理解苏轼的难处,也知凭自己双手没有越不过的沟沟坎坎。这就是苏家,即使物质生活困乏,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

  第二,苏家是人才成长的理想摇篮。苏家出了大名鼎鼎的“三苏”,两位百姓敬仰的好官,六位后人津津乐道的女子,连老仆人任彩莲也有许多长处列入典籍记载,这在古代家庭中是罕见的。

  第三,苏家是官员保持廉洁的一方净土。苏轼、苏辙任高官时,别人行不进贿去;一些人瞄上苏家女眷,想要攀亲,也被顶了回去。

  第四,苏家是苏家人事业有成的坚强后盾。苏轼先后任8个州的太守,兴修水利,关注民生,灭蝗除恶,兴学校、建医坊、救饥抗灾。平民百姓知恩报恩,给苏大人塑像、挂匾、建生祠,焚香祈求多福多寿。这些赫赫业绩,少不了苏家的支持、理解。例如,苏轼被贬岭南,成了被监督对象,眼见河桥被洪水冲垮给百姓带来诸多不便,就出面组织抢修;资金不够,自己便勒紧裤腰带捐款,还写信给弟弟动员弟媳助捐,伸长臂到千里之外了。他弟媳还真拿出数量巨大的私房钱。不少历史典籍对此有记载,并非本书的杜撰。

  苏轼本人彪炳历史,苏轼家庭也被万家敬慕,形成了“有这个家才有苏轼,有苏轼才有这个家”的良性互动。苏家在多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点和生活智慧,主角花落苏家也就很自然了。

  中国城市报:苏轼有很多同呼吸、共患难的朋友,不止一次地向苏家伸出援手。苏轼交友有什么高妙之处?

  杨若文:患难之交,表现在关键时刻。“乌台诗案”中,苏轼被冤锒铛入狱。不怕丢官、冒着风险营救他,替他申冤的朋友很多,仅受牵连被处理的就达29人;苏轼被贬黄州、岭南,千里迢迢、蹈辛履苦前来探望的不是一个两个……友情之深,由此可见。以心待心、以诚待诚,是苏轼交友的诀窍。

  中国城市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创作从情感层面切入,小说的主题表达是否与情感表现密切相关?

  杨若文:小说中展示了爱情、亲情、友情的淡浓、撕裂、融合。情感,在众多家庭中,美丑洁污,百态交错。而在苏家,多的是光鲜的一面:王闰之与堂姐情感交流密切,堂姐出嫁时,六七岁的她,抱着堂姐的腿“随姐出嫁”。花桥里抬了两个女子,洞房花烛床上多了个小姑娘,这样的古今奇闻让新郎苏轼笑疼了腰。在堂姐英年早逝后,王闰之不顾家人反对硬是跟从了姐夫苏轼,她对堂姐留下的独根苗,比自己亲生的还要亲。和苏轼夫妻情感深深、相濡以沫的王闰之,中年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在这之前,她担心以后丈夫孤独寂寞,便亲自搭桥拉线成就了丫鬟王朝云与自己丈夫的姻缘。一般的妻子想不到、做不到的,她想到、做到了。

  爱情,交融于苏轼与妻妾的神合意密;亲情,渗透在苏家血缘之间的纷繁复杂;友情,贯穿于苏轼与诸多好友之间的相投意气。本书中,爱情、亲情、友情三者或平行、或交错、或融合,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侍妾王朝云与苏轼相傍相依、情浓意密,但王朝云的英年早逝,让苏轼肝肠寸断、思念连连。二人的深情,贯穿书的始终,可敬、可叹、可慕又可惜。此外,书中也穿插了苏轼弟弟苏辙与史娟儿排他性的恩恩爱爱,在一夫多妻的封建时代显得格外另类,既纯净也忠贞。

  爱情、亲情、友情的汇聚、融合,构成了家庭之魂。有爱就有情,有情就有家,这就是情感跟家庭的内在关系,也正是书中表达的主题。

  中国城市报:本书中“情”在家庭中的表达有六种:情感断裂、情感纠结、情感浓郁、情感平淡、情感扭曲、情感错位,您是如何拿捏的?

  杨若文:比如情感错位,常常是物质上满足但情感冷淡。《天涯何处无芳草》中的才子秦观,对结发之妻钱财上没有断供,却在爱情上鸿沟深深,同居一屋却不同床。雪中送的不是炭而是别的,需要的是爱情,给的却偏偏不是爱情。秦观对王朝云却萌生感情,但始终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对不该爱的爱上了,对该爱的却没有爱,也是情感错位。

  再如,情感扭曲,在苏轼妻王闰之的葬礼上尤为突出。那些暗中向苏轼放暗箭、下黑手的家伙全都前来祭奠了,一个个也都装模作样地一脸悲痛、涕泗横流。苏轼内心厌恶却不得不装出“欢迎”的表情。在这里,情感被扭曲得像缠在老树上的枯藤一样。

  中国城市报:《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一部关于家庭和家风的小说,那么您认为当下人们应如何保护家庭、传承优良家风?

  杨若文:保护家庭方面,我觉得要从情感入手。只要情在,即使有形之家塌了,羁绊还在,就可重建;情一旦撕裂,就很难缝补、很难追回了。情在家在,情无家亡。希望每个人重视家中之情,将自己修炼成情感的理智型、意志型角色,抑制情绪脱缰,方能保护好家庭。

  传承家风方面,从《天涯何处无芳草》来看,“苏家门风”有很多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的地方。此外,本书通过对当时三十几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描写,展示了近千年前形形色色的家庭类型:和谐相处型、勤朴小康型、残缺不全型、贪财肥胖型、穷而瘦小型、坐吃山空型、互咬互撕型等,给当下的家风建设也提供了教训、经验。善于总结、以史为鉴、去恶扬善,同时付诸实践,方能传承优良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