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两会特刊·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3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两会特刊·乡村振兴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3月08日   第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当下,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调动各方力量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

  增收,提升乡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从而推动整体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无疑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期,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了数位不同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感悟和建议。

  统筹资源建管并重改善乡村环卫设施

  ■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

  “要实现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全面衔接,统筹做好资金使用,实现基础薄弱非贫困村的同步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建议,应尽快完成以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统筹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转变。

  

  张义光说,目前,乡村环境治理面貌虽已得到一定改变,但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污水治理情况仍亟待改善。部分农村垃圾处理只是简单地集中掩埋,且污水处理设施缺失,污水无处排放。

  

  “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从治标到治本转变,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式、家庭式或分散式处理;一定规模的自然村需建立小型污水收集处理站,确保污水得以集中有效处理。另一方面,要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垃圾分类在农村的推广,并对收集的垃圾进行集中科学处置,避免简单掩埋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建议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采取集中资金分批实施的办法,建成一批环境治理示范村,逐步实现扩大覆盖。”张义光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多地在扶贫专项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的面貌。但后续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运营机制,一些新修乡村道路无人管护,使用寿命被大大缩短;一些农村饮水、灌溉设施缺乏日常管护,许多被弃之不用,造成巨大浪费……

  

  对此,张义光表示,要做好已建成扶贫项目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应坚持建设和维护并重,保障维护经费,建立长效机制,让造福乡民的项目长久发挥作用。

  “产业园区对口支援”推进中西部发展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下一阶段巩固脱贫成果及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重心,应继续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由整体带动部分前进。”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煜认为,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引导民营企业家加大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力度,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如果将东部地区的一些成功产业园区案例在中西部地区复制,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利于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和产业链,将缓解企业家投资的顾虑,也有利于东部地区解决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经济结构腾笼换鸟、产业梯度转移等问题。

  

  在王煜看来,“对口支援,异地扶持”,东部9省9市对口帮扶中西部12省的做法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接下来,可以在振兴中西部产业发展中沿用这一有效措施,更好实现东西联动、凝聚合力、畅通东西部产业大循环,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

  

  综上,王煜认为,东部地区以产业园区为帮扶载体,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可行的思路。为此,他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继续沿袭脱贫攻坚战中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组织模式,建立以产业对口支援为目标的帮扶关系。

  

  二是东部地区各级政府可积极组织有关产业园区到中西部地区异地发展,整体复制东部产业园区成熟的营商环境、招商政策、管理经验,在中西部地区快速形成成熟的营商小气候。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用市场化的手段吸引更多民营企业赴中西部发展。

  

  三是由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共同协商,制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要精准施策,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类型和园区建设选址。

  

  四是产业园区的管理、招商由东部地区负责,主要管理人员由东部地区派遣;中西部地区则配备相应管理干部配合,同时负责土地、交通、能源、劳动力保障及园区的“七通一平”等工作。

  

  五是对于中西部地区一些经营情况不理想的产业园区,可以考虑优先与东部地区产业园区结对帮扶发展。

  

  六是园区新增的地方税收由双方协商分成,原则上大部分应留在中西部地区(如东部园区方和中西部地区3:7开)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少部分由东部地区用于园区自身招商、管理等所需。

  

  七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对口支援的考核制度。可以规定东部地区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异地复制的任务,以及中西部地区配合落地的具体指标。

  

  八是园区发展成熟以后,可在双方协商的年限内交还中西部地区管理。

  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协会会长、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总经理黄细花建议,要充分挖掘乡镇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庄,推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优化。在全国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庄,开发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乡村民宿、乡村度假村等项目,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亲子教育和自然教育基地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示范带动全国乡村旅游建设;在文化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启动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试验区,实现重点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优化。

  

  其次,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议借鉴利用国债资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等经验做法,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加大对乡村振兴所在村旅游公路、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实施改厨、改厕、改院落及整治周边环境进

  行资金补助,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富有吸引力的专题博物馆,加强和改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

  

  再次,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培育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和文化旅游职业院校,鼓励国内知名旅游高等职业学校通过结对帮扶、为乡村振兴地区定制培养人才等方式支持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加大各类乡村人才的培训力度,重点对村“两委”成员和文化旅游致富带头人开展系统培训,同时对文化旅游经营户、能工巧匠传承人以及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等开展培训;未来还可以考虑在党政干部挂职之外,重点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干部到乡村振兴地挂职,以进一步帮助对接市场资源。

  

  最后,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互联网新媒体力量,如腾讯、抖音、哔哩哔哩和小红书等,策划公益活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乡村振兴地区内生动力还没有完全激发起来的情况下,还需要持续加强外部资源的导入,特别是市场机制的引进;可借鉴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政策鼓励、表彰示范等方式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文化旅游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合力。

  重视农技人才培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看来,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也需要会种田的“土专家”、爱农村的“新农人”,让各类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振兴添翼赋能。

  

  杨德才表示,目前农技从业人员青黄不接现象严重,不少从业人员专业知识老化,团队缺乏新鲜血液;一些地区对农技服务不够重视,工作重心更侧重其它民生板块;农技人员准入门槛偏高,多数地区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起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愿意务农的大中专生入农无门。

  

  杨德才认为,应以农促农,培养新时代的技术农民。具体而言,他建议发挥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带头作用,提升“两委”负责人专业技术水平;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乡村本土人才,全面提升农民、农村生产能手等的生产经营能力;推动农民新技能再培训,增强农民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充分调动农业院校、院所资源,通过对口援建等方式在农业集中区域建设农民学习“充电站”。

  

  此外,在杨德才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但绝大多数农民知识陈旧,难以适应新发展的需要。当下,手机已成为农民的“新农具”,电商已成为农民增收创业的新路径,而农民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渠道狭窄、速度缓慢,对农民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工作也显得颇为碎片化和不及时。对此,杨德才建议,要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及师资、标准、认证体系,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

  

  在农村基层调研中,杨德才还注意到,农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学农不务农”现象较为突出。涉农院校专业能力培育不均衡,重研读文献、轻实践运用培养,导致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应期颇长;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足,农业类院校全日制研究生新增招生中,涉农专业占比相对减少;工资待遇不高、晋升空间有限,农技人才对口就业氛围不足,多数农业专业毕业生选择非农就业,农学生不流向农村。

  

  杨德才建议,在院校培养方面,要大力开展爱农教育,让涉农专业学生真正爱农村、爱农业;完善课程设置,加大对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增加农学生“下地”的底气。在职业培养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中长期基层农技人才培养规划,不断为基层农技人员充电。

  促进乡村振兴立法完善基础法治保障

  ■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帮助亿万农民脱离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在全国人大代表、荣民控股集团董事长史贵禄看来,由于乡村经济活力不足,导致许多发展领域陷入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为乡村深入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因此,为了把乡村振兴纳入法治化轨道,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需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法”。

  

  史贵禄说:“乡村振兴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立法,缺乏法治基石、完整的保障体系以及整体的乡村竞争力。”对此,他建议通过立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且立法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乡村产业振兴。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运用科技进行扶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康养产业、食品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激活农村发展动力。

  

  二是乡村人才振兴。要建立一支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留住乡村本土人才,要选拔培养优秀的人才到农村去发展,利用其掌握的文化、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优势,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保护、挖掘、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乡村振兴的战略之中,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节庆活动的作用;制定乡规民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是乡村生态振兴。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造福子孙后代,吸引城市人到乡村投资兴业或养老。

  

  五是乡村组织振兴。要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政权。为乡村配好第一书记,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以组织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此外,史贵禄进一步补充称,要通过乡村振兴立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通过立法,打通物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立法,保护和传承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立法,建设法治乡村。

  完善冷链物流保障高温地区农产品运输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阿嫱

  农产品走出去,是实现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全国政协委员、房天下董事长莫天全通过在家乡调研发现,广西等南方高温地区果蔬采摘后,在流通过程中极易腐烂,常常造成经济损失。而农产品冷链物流可以大大降低农产品的损耗率,是实现产后减损、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整的冷链体系相比,我国目前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比如冷库分布结构不合理,沿海区域以及一线城市冷链基础设施设备数量较多,西部中部地区资源较少;冷链各环节的标准化建设不完善,承载冷链的设备设施功能技术水平不一,中断冷链的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起步晚、基础薄弱,农产品“卖不了、运不出、储不行、成本高、亏损大”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网络不完善,产地规模化、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在县、镇、村缺乏不同层级的冷链集散中心、分拨中心和冷链运力等。

  鉴于此,莫天全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结合冷链物流需求量,科学平衡区域发展。结合地域冷链需求量,逐步构建和完善覆盖南方高温地区农产品主要产地和销售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让更多南方高温地区城市参与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中。

  

  二是执行统一的冷链运输标准,提高运输效率。通过政府部门及协会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搭建更全面的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同步各地差异化政策,提升工作效率,避免产生资源闲置和浪费,进一步提升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生产效益。

  

  三是科技赋能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升智能化水平和安全指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卫生与安全,这对冷链物流透明化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参与冷链物流产品监控、追溯系统、大数据平台、交易平台等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智慧物流生态圈,让透明高效的冷链物流为农产品运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以“过程农业”带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系统性地考虑农业发展,才能为产业振兴提供保障、筑牢基石。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耕地质量保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党永富认为,化肥农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人们忽视了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农业投入品给水、土、气带来的次生污染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杂草对除草剂产生耐药性、植物对化肥产生耐肥性等问题,导致农药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大。

  

  党永富建议,要重新审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依靠科技推动“化学农业”转型升级。既不能全盘否定化肥与农药,又要找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道路,即“过程农业系统工程”建设。据了解,所谓“过程农业”,是以我国早期“农业八字宪法”为基础,根据贯彻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坚持系统观念”的精神,结合水、土、气、药、肥、膜、机、标、种、民、储、工农业“十二字方针”形成的系统工程。

  

  在党永富看来,“过程农业”倡导的理念是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进行绿色化管理和控制。“过程农业”概念的提出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阐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现需要加强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过程农业’是推动乡村实现产业振兴的助力器,可以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也有利于保障乡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让农业成为农民最喜欢的职业。”党永富说。

  

  为推广“过程农业系统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党永富建议把“过程农业系统工程建设法”列入立法规划,通过系统性立法来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同时为我国农业实现量质双赢与环境兼顾提供系统性的科技、政策、资金保障,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系统性综合实力,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以实现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多策并举破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今年两会期间,围绕农业领域民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提出了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做强做优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等建议。

  

  农业民营、小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培育农业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从事农业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缺乏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和共性问题。

  

  对此,李恺建议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机构改进农业民营、小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着力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李恺建议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一步完善债券发行机制,支持经营正常、面临暂时流动性紧张的民营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探索实施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鼓励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专项基金,开展民营企业兼并收购或财务投资;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改制辅导、融资转让、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管理培训、路演宣传、培育孵化等一揽子服务。

  

  此外,李恺建议做强做优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积极开发适合农业民营、小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担保+”产品;支持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地方政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在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方面,李恺建议,一方面提高农业民营、小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考核权重,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另一方面严格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明确授信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加大对地方银行机构发放农业民营、小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激励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