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科技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3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蛋糕”真香,小米也要造新能源车?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3月01日   第 14 版)

  近段时间来,小米欲进军清洁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作为一家专注于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研发的全球化移动互联网企业,小米在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等领域多有建树,此次造车的消息一经媒体发布,更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致使港股小米集团(01810.HK)盘中股价一度涨近10%。

  小米: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没到正式立项阶段

  记者了解到,多数媒体报道该事件时均采用了《晚点LatePost》发布的消息,在该平台发布的报道中提到:“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一位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随后,小米方面表示,后续会有相应公告,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但这更激发了广大自媒体、分析师和消费者的关注,各种分析、探讨和挖掘的信息层出不穷。以至于2月21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那么,小米到底要不要造车?或者说,小米是否仅仅是从资本角度进行投资,或者在新的汽车功能上融入小米科技的新基因?

  “这个不是汽车圈的事,这算是互联网公司扩张的事了。”汽车投资行业资深评论员吕清笑称,从小米集团的整体战略定位出发,小米无疑会自己造车,或者跟车企合作造自己的车。汽车作为一个终端入口的载体,对小米的战略至关重要,当下又是互联网电动汽车的风口之上,小米集团一定不会错过。

  “此外,小米集团有很大可能依赖其投资的汽车产业链上的多家公司,及自有的几百项汽车领域的发明专利,为年轻消费者打造一款高性价比的入门车,延续小米集团的产品策略。”吕清说。

  小米投身清洁能源汽车

  领域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梳理小米的历史信息可见,2014年,小米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汽车;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汽车;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另在研发方面,小米已悄然申请了多项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并积极踏入智能汽车领域。2020年初,小米曾公开了一项名为“一种变速车档位自动推荐的方法和装置”相关专利。2月19日,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公开一项名为“共享交通工具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发明专利。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数已达到834件,涉及车辆定速巡航、车辆操控、车辆导航、停车信息预测等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小米造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

  实际上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两次去美国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面对当时市值一年涨7倍、超过200亿美元的特斯拉和它所在的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雷军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撰文称,他有极大好奇心。

  7年后,在智能手机行业经历过高峰低谷的小米成功跻身世界前三,但与此同时,全球手机销量增长已陷入停滞。当前市场上风头最劲的行业是智能电动汽车。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中上市的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300%。而顺为资本投资过的蔚来,在2019年跌入谷底,2020年内最高股价涨幅达14倍,市值一度超过小米。

  值得关注的是,据IHS 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届时,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高出前者15个百分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

  种种迹象表明,雷军对包含有互联网基因的清洁能源汽车有着较强的关注度,而小米投身清洁能源汽车行业或许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后续收益显著成为吸引

  互联网企业入局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国内外的互联网汽车企业或投资、或直接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并非新鲜事件。此前,苹果、百度、华为等互联网企业都整合资金、技术等资源,跨界参与造车。而一些有互联网基因的车企,如乐视、小鹏、蔚来也陆续成立,给传统汽车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对汽车并不内行的IT企业或互联网企业,为何会如此热衷于造车?

  产经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分析认为,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造车,先看重要性,一方面,汽车“新四化”是大风口,对于后续收益有利;另一方面,对于不少终究要谋求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企业而言,用风口新故事拉动估值或股价也有意义。

  再看必要性,一方面,生存数字化深入的背景下,企业都在拓展边界,争取后续竞争主动,只要有涉足的可能,出行领域不会被放弃;另一方面,相关的大数据与AI领域同样是风口,通过在出行领域让更多车载终端被使用,也有望提升数据规模和AI能力。

  接着看可行性,汽车制造本身就不断标准化,从终端到系统、服务更是逐步涌现“通用”解决方案供应商,这让造车相对从前的难度有所下降,这就像几年前众多品牌纷纷投入手机和电视类似。

  可见,在国家政策、市场趋势和资本力量刺激下,互联网企业投身汽车行业的核心目的依然在于追逐流量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