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人物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2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奋斗着的中国铁路人:

投身家国事 热血连经纬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2月22日   第 15 版)

  复兴号列车飞驰在贵广高铁上,路过广西桂林阳朔风景区。原瑞伦摄

  施工人员在北京丰台高铁站施工现场劳动。原瑞伦摄

  2020年以来,中国铁路实现了高寒铁路通车、列车自动驾驶、货运增量提效、新站频频建成、新线陆续开通……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并大大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

  在我国铁路高速发展的背后,有多少个日日夜夜,铁路科技工作者努力探索、反复试验,只为列车跑得更快、开得更稳;有多少个严寒酷暑,铁路建设者在钢筋水泥间为新线路、新站房的建设来回奔忙,挥洒汗水……他们既是平凡的普通铁路职工,也是新时代铁路奋斗者的代表。

  筑梦高寒高铁

  再塑中国奇迹

  2012年以前,位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曾被贴上了“高铁禁区”的标签。黑龙江冬季室外温度可达零下35摄氏度,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动车组是世界级难题,安全驾驶高铁的标准更是一片空白。

  “筑梦高寒高铁,不能向严寒和风雪低头。”这样的信念在邢云堂的心中犹如一颗火种,激起他挑战不可能的斗志。

  邢云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代高铁司机。

  面对高铁运行时积雪附着在钢轨上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积极探索创新,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破解了高寒禁区驾驶高铁的难题。

  为了停得稳、停得准,邢云堂一闸一闸试,一趟一趟练,实现了“一把闸”零对标,被同事们冠以“神闸”的称号。

  除了是驾驶室里“决胜千里”的高铁司机,随着哈齐、哈牡高铁相继开通运营,邢云堂又承担起培养下一代高寒高铁司机的重任。他主编的驾驶教材成为高寒高铁司机的必读书目,多年来为高铁司机授课超过1000课时。在黑龙江,有500多名高铁司机跟邢云堂学过技术,他是高寒高铁司机领域当之无愧的“总教头”。

  领跑中国速度

  精铸国之重器

  2020年末,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以时速250公里CR300型复兴号动车组成功研发投用为标志,“红神龙”“金凤凰”“蓝暖男”“绿巨人”,从时速160公里到350公里,全系列复兴号动车组投入使用,中国高铁技术持续领跑世界。

  复兴号高速奔跑的背后,坚守着一位名叫张波的铁路科研工作者。

  张波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底,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启动,张波担任铁科院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

  研发复兴号,首要任务是制订总体技术条件。张波回忆,当时至少有807项关键技术的运用条件、基本性能等要素需要通盘考虑。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带领团队深入多家铁路单位调研,仅专项研讨会就召开了100多次,技术资料摞起来有1人多高。

  为测试首列中国标准动车组性能,张波和团队成员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静态、低速和正线高速试验。在一次低温试验中,张波和一名试验人员从气温30多摄氏度的室外披着棉衣冲进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箱内更换部件。出来时,两人头发已经结霜,冻得直打哆嗦。正是铁路科研工作者这样的毅力和执着成就了复兴号这一国之重器,树立了中国高铁这一亮丽名片。

  截至2020年12月,全铁路1036组复兴号已安全优质地运行了8.36亿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2万多圈。

  谈到复兴号,张波满脸自豪地说:“复兴号在我们这一代铁路科技工作者手中诞生,是我一生的荣耀。”

  建功“千年大计”

  守护平安车站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作为雄安新区首个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一经投用就受到社会各界频频点赞。或许人们想不到,主持建设这座智能车站的是一位身材纤瘦的女将,她就是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

  来到雄安的第一天,吴亚东就接到了一个重大挑战:2年工期要建设一座面积相当于6个北京站的站房。为了高质量建设雄安站,吴亚东必须与时间赛跑。在施工中,吴亚东大胆使用跳仓法,对分格尺寸进行突破,将仓格最大尺寸增加7米,优质高效完成了1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节约工期56天,创造了铁路建设的“雄安速度”。为建好候车厅清水混凝土立柱,吴亚东和团队从钢筋加工到模板拼装,再到混凝土配制浇筑,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研制出新型清水模板体系,造就了192根被誉为“素颜女神”的开花柱。

  为了实现“桥上跑火车、桥下候车厅”的设计,吴亚东与设计团队打造新型吸声墙,将吸声材料和站台墙合二为一,达到了理想的降噪效果。该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将我国铁路站房降噪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700多个日日夜夜,吴亚东都在为雄安站忙碌奔波。有人问她,一个女同志这么拼值吗?对此,吴亚东讲了一个故事:2020年深冬的一天,她在项目部收到一个包裹,是一个雄安本地人为她买的围巾和手套。包裹里附带的一封信写道:“感谢你们来建设我的家乡,今年冬天特别冷,围巾和手套你在工地用得上。”这样的理解与支持正是吴亚东建设雄安站最大的底气、最强的后盾,以及最丰硕的收获。

  货运增量提效

  助力复工复产

  2020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8亿吨,同比增长4.1%,强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好成绩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孟照林式”的铁路货运职工。

  孟照林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长,也是拉动货运增量的“点子大王”。

  董家口南站紧临世界第六大港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年货物吞吐量超1亿吨,但铁路货运量在开站初期并不理想。为落实推进“公转铁”要求,孟照林带领职工熟悉站场、线路,对重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使每列车装车时间由10小时缩短到2小时;为了拓宽货源,他带队走访各地企业,制订“一企一策”运输方案,陆续发展了20多家稳定大客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孟照林紧紧抓住部分客车停运的“窗口期”,加大货运组织力度,主动化危为机稳货补客。

  一天晚上,孟照林接到电话得知,甘肃酒钢集团有一批复工复产急需的矿石,因疫情影响汽运受阻,工厂面临停产,对方询问能否通过铁路发货。孟照林立即与港口联系,用最快速度安排配货装车,顺利帮助载有4000多吨矿石的列车直奔甘肃,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那段时间,孟照林曾连续守在车站1个多月,打通了运输“堵点”,解了企业复工复产燃眉之急。

  孟照林所在的董家口南站2020年货物发送量达1900多万吨,比上年翻了一番,实现运输收入14亿元。“孟照林式”奋斗者忙碌的身影,成为铁路货运成绩逆势上扬的生动写照。

  脱下制服下乡

  开渠种田办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昆仑山之间,自然条件艰苦,是全国“三区三州”重点贫困地区,也是国铁集团定点扶贫的4县区之一。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驻村书记亚库甫·阿沙木都虽是一名铁路人,却长期驻守在和田的贫困村,从宿舍到田间地头,从铁路职工变身“庄稼汉”。驻村6年,他带领当地两个村、几百户村民摘掉了贫困帽。

  2015年第一次来到和田地区和田县拉依喀乡达奎村,亚库甫的心就被那里的贫困现状刺痛了。他立志要全力以赴帮乡亲们解难题,帮达奎村换新颜。

  面对干旱的土地、凋零的庄稼、整村缺水的难题,亚库甫带领施工队,用3个月建成了1500米的防渗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树的节水灌溉问题,核桃林终于“喝”上了高山雪水。2017年,达奎村核桃产量突破12万公斤,创下历史之最。亚库甫又趁热打铁成立养殖合作社,该产业一年就能为村里创收45万元。

  达奎村的面貌变了,2018年,亚库甫又被派到和田县罕艾日克镇吉格代艾日克村。在该村,亚库甫动员有技术的村民办起配电箱厂,带领生活困难的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们生产劳动,当年营业额就超过200万元。

  2020年,中国铁路定点帮扶的和田县1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亚库甫正是铁路驻村扶贫干部的好榜样。有人说,亚库甫把“心”种在了这片他奋斗过的地方,让铁路精准扶贫工作在和田乡村结出了最甜最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