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2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字真情切的时光信件

■王 楠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2月08日   第 24 版)

  数日前,我打开楼道里自家那个快生锈的信箱,一个暗黄色的信封从大叠报纸中滑落出来,掉到地下。“里面是信用卡账单还是广告小册子?”我心里暗想,然后颇不情愿地弯腰将信封捡起。上面端正写着我的名字,后面还加了“先生”二字,非常客气,这让我更加确定信封内容的商业目的。

  我原本不打算剪开这封信,让它待在抽屉里或许更合适——跟往常一样,等积累了一堆后再一起拿出来,然后丢掉。可当我打开抽屉时,竟没有发现一封广告信件。看来我想凑齐一堆广告信件再扔掉的想法难以实施,那这一封就即刻处理吧。

  我撕开信封的一瞬间,一股久违的墨香味扑面而来。里面没有机器印刷的机油味,也不是红红黄黄的广告纸,而是一张真正的信纸,背面隐约透出字迹。我突然好奇起来:这到底是谁给我的信?

  信纸被很认真地对半叠着。我将其打开后,看到上面的字迹娟秀而有力,段落整齐且分明:先生,自您回去后,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很挂念您。春节快到了,我们祝您生活愉快,希望能有机会再度重逢……

  原来,这是一封来自我曾采访过的乡村学校同学的信。那已经是前年的事情了,在那个偏僻的村子里,一名教师和三位学生认真、乐观地在田野和小河畔学习、唱歌、画画,他们的故事感动了不少人。写信的这位小女孩的模样我依稀记得:苹果脸,大眼睛,扎着马尾辫,那时看上去有十来岁的样子,很是清丽可爱。

  信件内容越读越清晰,我的思绪却越来越模糊,“有多久没收到手写的信了?”我问自己。如果真要细算时间的话,估摸得回到我的中学时代。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我读书的城市广州,同学之间非常流行互相寄信。

  那个时候,字写得漂亮且文采飞扬的同学就占了大便宜,许多同学都会争相与他们交为笔友,其中也包括坐在第一排的“班花”或“班草”。

  信是同学们课堂之外传递心声的重要渠道,也是远方亲戚、刚认识朋友彼此情感交流的桥梁。甚至有人写下一封信,折成纸飞机,在天台漫无目的地往远处投掷。这封纸飞机信件顺着夕阳的斜影,不知最终飞入谁家?

  信里写什么并不重要,开心的、难过的都可以写,有时写给别人的信更像是写给自己的,这些内容通常是鼓励或回忆。当然,同学之间的信也不乏情书,虽然我未曾收到过。

  信件并不总是邮差传送,偶尔也会通过同学传递,特别是表白的信件。我的记忆里,班内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位大个子男生就曾写过一次,那封看起来略显破旧的纸不知是他从哪里撕下的。“不准偷看!”他叮嘱传递的同学。可当信传到中间的时候,叮嘱的语句已经变成了“帮忙审阅!”

  所以,即使这位大个子男生急得面红耳赤,那封信还是一路被同学们无情地打开、合拢。在阵阵笑声中,信终于到了第一排的女生手上,但她把信迅速塞进抽屉,整堂课手都没有伸进去过。

  最后,我听说,这一竖排组里,除了收信女生外,其余同学都看过那封信。

  在青春的季节里,花草的清香似乎不及笔墨的味道。一封特殊的、带点凹凸不平印记的、夹杂着墨香味的信件,不仅仅会让收到信的人得到视觉的满足,还会使其同时收获了真实的触感、嗅感,以及荡漾心田的细腻情感。

  冬天似乎是写信和收信的最佳季节。年少时,遇寒冷天气,小伙伴们便躲在家里的被窝中,捧着刚从木质信箱里取出来的信封,用剪刀或者裁纸刀小心翼翼划开,生怕碰坏了里面的信纸。

  尤其是春节前夕,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都跟随父母回到老家,这个时候的信件又不仅仅包含着简单的心情感悟或身边故事,更夹杂大家的新年问候和美好祝福。在信里看不到套话,每次的内容都不一样,也有埋怨和“警告”的,比如:你这家伙,新的一年上课别老讲话,搞得老师总看我们这边,顺道把偷偷睡觉的我也赶出教室。

  在没有手机和通讯软件的年代,写信和收信成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等待回信的那段时间,大家每天都会跑下楼查看信箱,一遍遍去、一次次等……

  不知何时,我再未收到过信件了。先是电子邮件取代了纸质信件,若想跟朋友联系,很快就可以写一封,当天便能收到回信。时间太快、生活太满,可信中的情愫也就少了些许,变得没那么多寒暄,也缺少了太多故事。

  再后来,QQ和微信出现,想找一个老朋友说话就没那么难了。甚至这个人远在天涯海角,或者十来年没见,添加上微信,立即会感觉他仍坐在自己的隔壁桌。但我后来发觉,虽然手机社交软件把人们的时空和距离大大拉近了,大家的联系却变得更少了。

  2021年春节就要来临,北京的夜空不时飘起了小雪,我收到一封来自乡村学校孩子手写的信件,真挚的情感击碎了我此前因媒体时代固化的社交思维而产生的不屑与怀疑,在这个冬天的末尾温暖了我,使我收获了一种早春的气息。

  提笔给孩子们回完信后,我并没有放下笔,或许我还应该继续写,为这个春节留在他乡过年的朋友们,传递乡村学校孩子们送上的祝福和带来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