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产经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2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青年创业者:

汇聚千万小我梦想 激发城乡巨大活力

■中国城市报记者 冯雅君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2月08日   第 18 版)

  “炭索未来”团队在实验站检测活性炭产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调研实验基地作物长势。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年人作为实践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其敢想敢拼敢实践的精神面貌更刻画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

  2020年11月,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与恒大研究院发布《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0)》,在4588份调查问卷中,22—32岁创业者占创业者总数的73.8%,专科及以上学历创业者占比超80%。

  今年1月,《中国青年研究》发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一文,对以上数据做了进一步分析说明:毕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概率更高;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创业活动都是主动型创业;选择创业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满意度评价最高。

  浙江省人大代表胡虹芳是一名毕业返乡的青年创业者,在被问到“理想中的和美生活”时,她描述了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一位位学成归来的青年,回到家乡创业,点亮一个个美丽乡村。”现实中,胡虹芳所期待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青年深耕农林项目,用一步步的成长助力乡村振兴。

  “95后”赣南青年

  回乡打造脐橙品牌

  对刘瑶来说,关于家乡的记忆,是从儿时家里那个小小的脐橙园和空气中弥漫的香甜味道开始的。

  刘瑶的家乡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赣南脐橙是这里的一张闪亮名片,获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深秋时节满山的绿叶红果,让一份念想在吃着脐橙长大的刘瑶心里扎了根。

  2016年,正在江西农业大学读本科的刘瑶听说兴国县正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这让她生起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多年的观察让她感到,家乡果园粗放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采购模式正在制约着赣南脐橙产业的发展。

  在江西农业大学的教师和技术力量支持下,刘瑶成立了“90后新农人携赣南脐橙助力乡村振兴”创业项目,进乡入村创建种植培育基地,邀请母校农学院教授实地指导果园选种、种植技术和布局方式。由于水果娇嫩易坏,基地同时聘请了拥有多年经验的高级农技师进行日常监管看护,坚持从选种到水肥的全流程科学有机种植。

  “目前基地面积有1000多亩,2020年产脐橙35万公斤。”刘瑶告诉记者,“基地现在还处在成长阶段,近两年产量在不断翻倍。”

  当结的果子越来越多,刘瑶开始琢磨销售这件事,如果依然按照传统模式等着批发收购,局面被动,很容易造成滞销。“我们想掌握销售的主动权。”刘瑶说。

  2018年,刘瑶的创业项目开始试水电商,在天猫开了一家名为“橙小妞”的旗舰店,此后又陆续引入社群模式,以及和多多买菜等平台合作为社区供货,逐渐打造出自己的销售渠道。为了满足电商销售需求,项目还组建了一支销售团队,成员都是和刘瑶年纪相仿的“95后”。

  2月1日当天,橙小妞旗舰店清空了店内的商品链接,因为新一批水果在1月底已经全部售空。店里没水果了,刘瑶却很高兴:“新鲜水果新鲜卖,入口时的品质最重要。我最害怕的就是水果囤积。”据其介绍,店里的水果按箱售卖,有2.5公斤、5公斤两种规格,平均每天可出2000单,做活动时最高能冲到1万单。

  刘瑶很少参与直播带货,她真正想做的是品牌。经过核实,项目种植基地所在的村位于国家富硒带上的中心位置。“我们正在进行脐橙的富硒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的相关认证。”刘瑶对记者说,“‘赣南脐橙’这四个字本身就在为产品带货。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品质把控好、把这份声誉维护好。”

  高校科研团队

  变农林弃物为宝物

  果子熟了,麦子收了,留下来的秸秆和废弃枝木该去哪儿?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支由15名硕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在导师朱铭强博士的指导带领下,于2017年创立了“炭索未来——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利用”创业项目。该项目通过创新攻关,实现了农林废弃物的高附加值利用。

  “什么叫‘高附加值利用’呢?通俗点儿来说,就是把农田林地里人们不要的各种作物秸秆或枝条,转化成木质活性炭、木醋液、木焦油、木燃气这样的产物,让农林资源真正做到‘取之于农业,用之于农业’。”项目团队学生负责人苏虹宇告诉记者。

  据了解,转化产品中的木质活性炭可用于水处理及食品脱色等领域;木醋液富含多种植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将其稀释500到1000倍后喷洒在农作物上,兼具药肥两用的效果,既可以增产提质,又可以防病抗害,实现土壤改良效果。

  “导师很早就开始为项目做技术积累,当时听说要招做科创的学生,我就报名了,觉得确实可以解决不少实际问题。”苏虹宇介绍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我们不是首创,但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起了这条炭、气、液、油清洁化联产的生产线,以及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苏虹宇口中的“生产线”,指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芳草湖工业园区内占地65亩的工厂厂区,引入了项目团队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热解设备,实现了四类产品的清洁联产,并聘用职业经理人负责厂区的日常运营。据介绍,目前我国高端活性炭进口量超过一半,联产出的活性炭产品在性能上不输进口,价格却仅为进口产品60%。

  新产品虽好,让农民们了解并接受却是需要耐心和方法的长期过程。“最开始我们推广木醋液基液体肥,农民不清楚是什么,觉得施化肥就行,也不敢浪费一年时间用自己的地去试。”苏虹宇对记者说,项目团队便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建立了免费试点,演示给农民看,也定期组织农民培训,讲解绿色有机种植技术与产品。

  土壤活力和产量就是最好的宣传。这支青年项目团队期待着,未来某一天,这条绿色生产线可以覆盖全国。

  政府延伸支持

  创业回馈社会

  在刘瑶看来,农业农村项目得以不断发展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2019年,刘瑶种植基地所在的地区遇上了旱情,100多天没见雨水,基地里水果的长势和收成却没有受到影响。“这多亏了当地政府之前参与出资修建的3个大水塔。如果遇到资金难题,项目还可以向政府申请农业贷款,缓解资金压力。”刘瑶说。

  苏虹宇还向记者介绍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平台搭建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早在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即针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27条实施意见,从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财税支持、缓解融资困难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政策支持。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的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实施“3631方略”,通过多项制度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项目实验室的搭建,也是依托于国家级和省级关于可再生利用和生物质能源的平台。”苏虹宇告诉记者,“从实验室到走上产业化之路,最难的是资金,政府和学校为团队提供了很多参与比赛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的项目被更多人看见。最终,我们成功拉到了社会资本,用创建公司认筹股份的方式,建起了第一条生产线。”

  在接受着来自政府和社会扶持的同时,青年创业项目回馈着带动就业、推动着乡村经济发展。2019年,农林废弃物联产产品销售额已经突破了千万元,仅新疆厂区直接带动了86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了数百人就业。

  兴国县1000多亩的脐橙种植基地上,100多户当地农户不定时前来务工,负责包括锄草、施肥、采果在内的日常工作。此外,项目团队还会为农户提供果苗,依托自身电商发展优势,在水果收获后,为农户提供包收包销服务。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扩展帮销水果品类,为农户化解销售困难被动局面。截至目前,项目已带动74户贫困户脱贫。(图片由受访者苏虹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