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非必要不返乡,理性防疫更需勠力同心

■许朝军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1月11日   第 02 版)

  近期,国内多地出现散发病例,疫情动态再度牵动人心。临近春节,疫情之下能不能回家?春节返乡有什么要求?成为不少在外务工人员最关心的话题。连日来,全国多地发布通知,倡导务工人员非必要不回乡、在务工地点过年;确有需要返乡者,需严格遵守当地的核酸、备案、隔离等防控要求。

  据了解,自去年12月下旬北京发出“非必要不出京、非必要不出境”倡议,建议市民在京过节后,作为劳动力输入较为集中的上海市、深圳市等也相继提出鼓励就地过年;而安徽、四川、湖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在近期密集发出通知,要求“非必要不返乡”。

  客观地说,不管是从个体防疫安全角度,还是科学隔离、阻断病毒传染角度,非必要不返乡无疑是目前最科学、最理性的行为原则和底线,也是严防疫情传播的当务之急,这种倡导和要求确实是每个人尤其是有过年返乡念头者应该理性对待的行为首选。

  非必要不返乡实际防疫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也是目前应该倡导坚守的防疫措施,但相对于大多数在外人员而言,传统佳节与亲友欢聚、共享天伦也是值得理解的个体需求,这就需要落实非必要不返乡时必须兼顾这种内在的个体需求与亲情渴望。同时,相对于在外人员尤其是务工人员而言,春节假期虽然短暂,但在目前防疫态势下,就业和务工的形势更严峻,如果务工人员就地过年,那么这些人员的收入、生活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如果出于过节和防疫考虑,企事业单位和工厂工地全部放假,那么没有就业岗位、没有收入保障、面临生存生活负担的在外人员,恐怕很难留得下、留得住。饱受亲情分离之苦和收入务工无门之累,他们的思乡情绪会更浓,返回欲望会更强,非必要不返乡的倡导效果也让人担忧。与此同时,非必要不返乡的另一面,是留守的老人、孩子、亲朋好友盼望团聚的情感需求,这些问题也更需要得到人性化的缓解,不然“留守牵挂”更是导致归心似箭的内在重负。

  如何解决在外人员不返乡留得下留得住问题?如何解决万家团聚之际思乡思亲之情?如何解决留守家庭过年面临的各种生活和思想压力?这些问题都是影响非必要不返乡实际成效的关键。因而,非必要不返乡要想落到实处,必须全社会合力而为、共力支撑,构建更加和谐人性的社会关爱根基。

  务工所在地不仅要积极倡导非必要不返乡理性行为选择,还要发动厂矿企业、用人单位等结合节日和防疫、生产实际,为节日留守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务工空间、情感呵护以及生活难题解决方案。可以及时调整用工方案或者采取节假日发放基本工资、提供基本公益岗位等措施,在防疫安全前提下通过举办留守人员团拜会、网拜会、开展走访慰问,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条件等方式,让不返乡人员不仅留得下,更要留得住、留得好,在构建全社会共同关爱节日不返乡务工人员的氛围下,让非必要不返乡的理性行为得到落实并显示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对于外出人员而言的“大后方”,务工人员输出地要积极做好非必要不返乡的理性引导和人性关爱呵护工作。一方面,基层组织要在节前开展精准走访调研,了解在外人员基本情况,在“点对点”的善意沟通劝导的基础上,对其留守家庭人员进行生活和思想上的关爱呵护。比如开辟专门平台和微信群、QQ群等,集中开展网络拜年、网络沟通等活动,科学人性地解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过节问题、成长问题、健康问题等等,以此缓解在外人员的后顾之忧,形成支持外出人员服从安排、科学精准落实非必要不返乡要求的浓厚氛围。这对于实现欢乐过年和科学防疫两不误而言,意义更是深远而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