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产城融合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 如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2月21日   第 11 版)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管理者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担当,同时也促使各方认真思考如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近日,北京城市学院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首环基地)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对今年来全国36座重点城市的治理能力进行了多层次研究与分析,其中特别提到:疫情全方位检验中国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同时,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要求。在共建共治共享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理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

  多因素倒逼

  城市管理模式创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的提升,促使城市规模逐年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共性的城市问题成为制约人们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对此,《报告》主编、北京城市学院首环基地首席专家刘承水教授分析,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历史任务。刘承水说:“我国完成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已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和现代化建设引擎,超大城市、大城市集聚形成的城市群正在承载并推动着整个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发达城市的城市化建设已基本接近尾声,城市治理重心正转向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高级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提到,36个重点城市社会管理指数平均水平为41.26分,有17个城市超过平均水平,其中排名前五的城市为杭州、北京、长沙、太原、乌鲁木齐。《报告》还指出,深圳、乌鲁木齐、银川、西宁、拉萨、厦门、广州、北京、宁波、合肥、上海等城市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排名靠前。

  虽然我国城市治理模式和城市管理能力已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飞速提升,但与之伴生的诸多城市病,其复杂程度也已大大超出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范畴,特别是特殊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正倒逼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发展。

  疫情期间,对于一线城市而言,除了城区面对的防疫课题外,还有更多特有的问题。如项目施工过程中会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外来人员的行程追踪和疫情控制给当地防疫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压力;居住在城市周边地区务工人员的通勤路程,也使疫情防控风险相对提高。

  城市群治理

  已形成五大体系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里。2013年,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报告》作者之一、首环基地高级工程师刘国海接受采访时称,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也明确提出,到2050年,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直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都是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一环”,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等城市群协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状况也或多或少存在。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刘国海表示必须要做好产业布局和多地协同的工作。“此外,后疫情时代,城市群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合作也面临重大挑战。”他说。

  刘国海认为,城市群治理重点在于推进产业与城市融合,突破行政边界约束,构建联动发展格局,围绕各城市群的产业优势和定位,分地域、分行业、分主题,精准对接三地产业,促进产业链生态深度融合。他建议,或可在北京区域内,以通州副中心为空间落位,以亦庄新城为梯次过渡,辐射廊坊北三县;在京津冀区域内,以雄安新区为空间落位,以保定市为梯次过渡,辐射河北省。

  “实际上,城市群治理已经形成五大体系,即从市民需求出发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从提升效率出发构建智慧化管理体系,从打破藩篱出发构建协同化管理体系,从资源优化出发构建多元化管理体系,从绿水青山出发构建绿色化管理体系。”《报告》作者之一、首环基地副研究员胡睿分析称。

  城市治理

  离不开科技赋能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如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在参与报告的多数专家看来,科技赋能是重要举措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智慧城市以新技术创新优势登上城市治理的舞台,科技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精准公共服务,成为构建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的重要抓手。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各城市的重点。

  “城市管理水平总体排名提高了重点城市科技创新管理的赋值比重。”《报告》执行主编、北京城市学院科研部门党支部书记冀文彦指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城市建设,以破解全球城市治理存在的大城市病等共同难题。

  目前,科技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精准公共服务,成为构建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数据驱动的基础设施支撑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以精细化治理模式推动着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基础设施更加智能。《报告》作者之一、首环基地研究人员汤文仙认为,这将覆盖到医疗、交通、教育、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等生活的各方面,智慧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将推广至全国所有城市。

  汤文仙说:“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我国各省市均已开始采用智能化手段强化城市管理,但人口集聚密度大带来的治理风险、人口流动性高带来的传播风险、数据联通带来的安全风险依然紧迫。对此,可通过数字科学等技术设备实现各节点联动联控,让城市治理不仅要有软件配套,更要补齐硬件短板。”

  此外,疫情防控下的城市管理亦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胡睿补充,采用大数据和人脸识别技术涉及侵犯隐私的问题多次上了热搜,说明在后疫情时代,控制疫情传播的同时,“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