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鼓励广告牌匾多样化 为城市增灵气长精神

■张全林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1月30日   第 02 版)

  近年来,多地花大力气整治户外广告牌匾,告别了高低横飞、花花绿绿的时代。但有的地方走入另一个极端,整条街一个风格,被吐槽“丑得整齐”。日前,《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第二十六次会议一审。条例草案明确,管理部门在编制规范和设置管理时应当充分考虑辖区内不同区域功能和风貌特点,避免“一刀切”,防止牌匾标识“千店一面”。

  走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别具一格、赏心悦目的广告牌匾,它们蕴含着融汇八方的思想境界,成为了美化城市的艺术品,成为了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及人民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镜像。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户外广告牌设置应当向市场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接受监督管理。无序设置的违法户外广告既造成视觉污染,又影响市容秩序,还存在安全隐患。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规范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是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法治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刀切”搞千店一面,媒体曾报道有的城市为了营造“整齐美”,政府花钱搞“黑牌一条街”,受到舆论批评后,又拆掉装成“红牌一条街”,这种做法实在有伤大雅,至少说明治理者不是很懂文化,缺乏美学素养。

  没有规范就没有文明。户外广告牌匾若任意乱挂乱贴乱摆,就会把城市的脸面涂抹得“杂、乱、差”。就精神文明建设而言,的确需要建立和完善户外广告牌匾的管理监督机制,对于违法的、有伤大雅的广告牌匾进行有效管控,避免有污清目。这一做法是对城市的面貌进行清洁,而鼓励广告牌匾的多样化则是巧施粉黛,长城市精神、增城市灵气,丰富城市文化。北京的条例草案明确要求固定式牌匾不得超出建筑物外轮廓线,又鼓励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风貌特点设置规范编制,为牌匾标识的创新性设计提供了空间,可避免区域内牌匾标识的同质化。这种有统一规范,又防止“千店一面”的做法,深具文化眼光,值得借鉴推广。

  一窗一世界,一店一特色。城市的牌匾标识、门店橱窗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同样也映衬着城市的品质与文化底蕴。自有广告牌匾以来,它就与社会文化生活密不可分,集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书法于一体,延伸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文明源自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文交流的演变升华。我们今天在置身现代社会、追求文明生活、享受先进技术的同时,决不能割断与过去相连的文明成果的脐带。牌匾文化的发展传承亦是此理,特别是对能够负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的牌匾,更要心存敬畏,认真发掘利用,让人们知道城市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