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张常丰村第一书记张巍婷:

心血凝成面花开 众手引得幸福来

■李舰波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1月30日   第 12 版)

  央视财经频道大型融媒体活动《走村直播看脱贫》在张常丰村举行。

  张巍婷与“辣椒姐”代淑凤一起研究新款辣椒酱制作。

  2018年5月,听说单位要派党员到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苏基镇张常丰村当扶贫书记,身为国家信访局三级调研员的张巍婷第一个报了名。那时候她身边的人都在议论:这个傻姑娘,还是没有吃过生活的苦,以为扶贫是下乡体验生活、实地考察呢!张巍婷心里清楚,自己的执念源于一腔热血、一身孤勇,更源于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她始终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从成为共产党员的那一天开始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她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个馒头开启的产业链

  踏上张常丰村的那一刻,张巍婷有点傻眼了。

  张常丰村的土地以盐碱地为主,是典型的“靠天吃饭”。这里一没特产,二没特色。全村438户150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25户246人,是当时全县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子。各种扶贫政策纷沓而至,却没有拔掉这里的“穷根儿”,村里人大多已经泄气了。

  天生爱较真儿、脾气倔的张巍婷心想,既然来了就不能白待,她的字典里就没有“退缩”二字。

  一天的考察结束后,村民刘树海叫张巍婷到家里吃晚饭。饭桌上,刘树海安慰她说:“张书记,您也别愁了,愁也没用。俺们农民就靠种地过活,可这盐碱地您也看见了,一亩最多能打150公斤小麦,俺们有口吃的就不错了!”说完,刘树海忿忿地咬了一口手里的馒头。

  张巍婷也咬了一口馒头,她突然惊喜地发现这馒头劲道、香甜,一口下去,满嘴都是醇厚的麦芽味儿。她激动地连吃了两个大馒头,心里打起了馒头的主意。

  张常丰的盐碱地上小麦亩产量虽少,但产出的品种“大红王”却不可小看。张巍婷先去海兴县里咨询了当地中科院南皮小麦研究所的老师,又请了北京的专家来检测“大红王”(学名“冀麦 32”)的营养成分,发现其钙、钾等微量元素及植物蛋白、面筋含量都比普通小麦要高!

  “怪不得做出来的馒头好吃!”张巍婷惊叹道。接下来召开的“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围绕着一盘盘馒头商讨起村里的脱贫致富大计,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手舞足蹈……时至今日,每每想起那些画面,张巍婷都会觉得心头一热。多少年了,贫瘠的盐碱地像一个沉重的枷锁,扼杀了当地村民对美好富足生活的期盼,以至于当他们看到这把枷锁有松动甚至挣脱的可能时,那与生俱来的活力和热血又再度沸腾。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巍婷每天都过得很忙碌,她带着村民们找专家、跑证件、建平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跨过了一个接一个的挑战,围绕馒头而勾勒出的创业蓝图逐渐显现。对于张巍婷和村民来说,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也都是不平凡的一天。

  三面红旗四缸酱

  产业撑起致富路

  在来到张常丰村之前,面花在张巍婷心里只是童年的一个回忆。小时候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发面和面、雕花刻枣。左邻右舍你家拿点枣,我家抓把核桃,聚在一起做面花,把来年的蓬勃兴旺都寄托在各式各样的“吉祥馍”里。

  张常丰村每逢喜庆节日也有蒸面花的传统,但没人想过要把面花推向市场、卖上价钱。确定了围绕“面”做文章的扶贫思路后,张巍婷拉着专家团队一起盘点了村里的各种特产,出思路、做品牌,再融入文化、故事,逐步把“土特产”变成“金疙瘩”,面花就是张巍婷打出的第一张牌。

  首先“入伙”的是被村里人称为“面花鸳鸯”的王金明夫妇:一个学过美术,一个做过设计,却还在村口卖着肉食,生活拮据,才华无处施展。张巍婷给王金明夫妇做了好几天的思想工作,不但保证为他们的面花铺开销路,还帮着敲定了全套的面花系列产品,从用料、造型到包装事无巨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王金明率先办下了食品小作坊加工许可证,不但开起了“张常丰面花鸳鸯工坊”,研发了60多种面花造型,还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在拿奖的同时扩大了宣传。如今,王金明夫妇的月收入从原来的两千元提高到现在的上万元。在专家的引导下,王金明还与中央美院的学生们合作,准备研发更多新花样:“城里人管这叫文创,争着抢着花高价买咧!”

  按照这一思路,张巍婷还与专家团一起扶持村民齐福田开办“麦香面条馒头加工坊”、帮助“辣椒姐”代淑凤开办“老凤和辣椒酱厂”等产品的作坊和加工厂,主营面粉、面花、面条、牛肉酱、辣椒酱、黑豆酱、芝磨酱以及当地的一些水果及土特产,仅辣椒酱单月销量就有上千瓶,石磨面粉和杂粮也一度断货……如今,张巍婷将张常丰村打造成为了以“三面红旗四缸酱”为品牌的张常丰面食文化村,并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农产品触网,一口气入驻了6家网站,大大提升了“张常丰”扶贫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

  用文化点亮希望之光

  张巍婷来了之后,村民刘玉岭向她反映,说她家东边的一座小学废弃多年无人管理,杂草长到一人多深,到处都是垃圾臭水。一到夏天,蚊蝇横飞,周边邻居深受其害。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之后,张巍婷明白,是时候考虑一下生活环境和村民精神生活的改善和提升了。跟“两委”商量之后,张巍婷决定把这座废弃小学改造成村里的“文体中心”。

  新建成的文体中心有6间房,共400多平方米,规划了三大功能。第一功能是“张常丰农具博物馆”,博物馆把村里代表着农耕文化发展历史和凝聚了一代代农民智慧和汗水的农具展览起来,为纪念前人,也为教育后代。第二功能是张常丰村的“创客空间”,这里致力于探索电商营销和面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村里会定期邀请北京的专家来为乡亲们讲课,帮助乡亲们规划新思路、探索新模式。也吸引了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来一起创业,一起做大做强张常丰村的面食文化。第三功能是图书馆和游乐场,既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也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除了家和学校之外的活动娱乐空间。

  随着“张常丰文体中心”的逐步建设完成,这个坐落在村庄一隅的院子也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欢闹嬉戏,来往的村民和各行业的专家络绎不绝,构成了乡村生活的美好画面。看到这一切,张巍婷觉得心里暖暖的。

  两年的外派时间很快过去了,乡亲们总会试探着问张巍婷:“张书记,听说您要回去了?”最开始,张巍婷也犹豫:外派期间,与家人聚少离多,甚是想念。但两年来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悲同喜,早已难舍难分。看到村民们期盼的眼神,张巍婷决定:“一定要留下来,要等所有的村民脱贫,要把我们面食产业的基础打牢!”

  在张巍婷心里,张常丰村的这面旗帜就是她带来的,而她自己也被这面旗帜照亮。她说:“我要扛着这面旗帜,带着乡亲们走出贫穷的阴霾,走进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未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