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版:各地实践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全面启动“红色领航”工程 创新城市基层治理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焦艳红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1月23日   第 26 版)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焦艳红为老党员过生日。

  回民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老城区,下岗职工多、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薄弱。全区辖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共有50个社区、14个村改居、5个行政村。党的基层组织400个,党员9657名,社区工作者948人。其中,城市社区基层党员3945名,占比41%。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自治区“五化协同”工作思路、市委组织部“青城先锋工程”要求,回民区立足区情实际,着力打造党建领航基层治理——“一核引领、一体响应、一网覆盖”新格局,全面启动“红色领航”基层治理工程,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全方位构建符合老城区特点的治理新格局。

  “一核引领”强基础

  打造治理新模式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党建引领这个根本原则,强化党建思维、注重党建引领,推动把党的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近年来,回民区把党建引领这个核心落实于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着力在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上下功夫,切实让每个党支部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红色纽带。

  构建10分钟党群服务圈。回民区以“五个三”为基本模式,按照“1+8+N”架构全面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全区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升级改造社区阵地28个,建成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党群服务中心88个,实现了村(居)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形成了联系服务群众“10分钟党群服务圈”;同时结合主题教育形成的“登门纳谏”“推门纳谏”制度,在基层常态化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忧”活动,不断提高城市基层治理的响应速率和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全覆盖织密小区党组织。回民区大力推行“支部建到小区里、党小组设在楼栋里、党员编在网格里”的模式。我们在全区513个小区、537个综治网格中,成立小区(网格)党支部197个,实现了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同时依托小区驿站、闲置用房、物业企业等打造15个小区(网格)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小三级组织架构,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进楼入户”;全区累计成立小区(网格)党支部197个,实现了网格党组织全覆盖。

  大力拓展区域党组织。回民区成立7个街道“大工委”和57个社区“大党委”,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组织网络,健全完善四级联动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共建教育站点70处,共用活动场所67处,累计开展融合党建主题党日百余次,参与党员近4000人次。截至目前,全区20%以上党支部达到“最强党支部”标准,并创造性打造中山西路“红色商圈”党建联盟特色品牌和三顺店社区“一之工作室”和“社区蜂巢”品牌,试点打造跨层级、跨领域、跨行业的党建联合体,延伸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我们持续推进在职党员报到制度,目前已有2433名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地小区(网格)党支部认领服务群众岗位、参与基层治理,被选聘为所在小区楼栋长、单元长的在册在职党员共计1948人,累计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2000余件。

  “一体响应”建体系

  构建治理新机制

  我们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形成重心下移、基础夯实的鲜明导向。近年来,回民区着力构建基层治理的快速反应机制,打破以往部门“单打独斗”,经验借鉴北京“吹哨报到”机制,全力推动组织设置、力量配备、资源服务、运行保障下沉基层一线,形成“接诉即办”的闭环工作机制。

  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回民区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民族事务等职能部门力量下沉到街道,规范设置“五办一中心”,转隶事业编制人员300余名,选拔7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先后2批次选派44名优秀干部到社区挂职副书记,3批次对83名符合条件的社区带头人给予绩效奖励,促进形成干事创业正向激励导向;推动机关党组织和机关在职党员认真落实“双报到”制度,深入开展“设岗定责、党员领责”活动,全区2433名在职党员主动认领党建联络、民族团结等先锋岗位,真正使机关围着基层转,干部围着群众转。

  推进社区职业体系建设。我们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回民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与岗位序列、社区工作年限、职业资格相对应的“三岗十八级”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153名,强化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培训,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体系迈进。目前,回民区共有社区工作人员948名,其中正式干部206名,占比21.7%;大专及以上学历438名,占比46.2%。回民区优选88名业务骨干组建党建组织员队伍,全面负责党建日常工作和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工作,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街道职责清单和社区工作准入机制,明确了社区依法履行的职责事项清单18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64项,其余未经研究确定准入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社区居委会,真正把街道社区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

  创新商圈党建联盟。我们结合回民区中山西路商业集聚的区域特点,积极打造中山西路“红色商圈”党建联盟,创建“凝聚千百万,共绘同心圆”党建联盟品牌,新建700平米“红色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推动税务、市场监管、社保等政务服务进驻商圈,凝聚商圈党建合力。目前,联盟成员已达到30余家,在册党员1100余人;联盟健全党员“双向管培”制度,把商圈市场内的生产经营骨干发展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并大力推行联盟议事制度,每季度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形成联盟成员单位合作新常态,促使各级各类党组织“抱团发力”。同时,联盟在商圈大力推进“文明服务标兵”“党员示范门店”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中在行业领域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培育文明诚信业态,促进商圈形成“组织搭台、商户唱戏、百姓受益”的和谐诚信经营环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商圈企业主动配合防疫举措,第一时间闭店消杀,捐款捐物助力抗疫一线,创新举措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始终严格防控措施,打造“无疫商场”,为首府广大市民创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休闲场所,营造了有序健康的营商环境,

  “一网覆盖”促融合

  激发治理新效能

  立足于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和提高服务水平,回民区近年来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目前,回民区共有513个小区,其中372个是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小区居多。如何精准对焦矛盾问题、细化举措分类化解,提高群众满意度,成为了探索建立基层“网格化”治理的第一动力。实现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必须先把网格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

  做实网格化治理。我们总结运用疫情防控期间的经验做法,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进一步细化梳理基层治理网格537个,在1601名现有网格员的基础上,新增选配网格协管员858名,选聘楼栋长2126名、单元长7665名。其中党员1948名,少数民族879名,严密了六级防控体系,逐步构建起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小区党支部为纽带,驻区单位、物业企业、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等共同参与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回民区依托“红色网格”解决群众所急所盼所需问题2000余件次,进一步助推基层实现“需求在网格发现、力量在网格汇聚、矛盾在网格化解、环境在网格整治、平安在网格创建、服务在网格开展”。

  引导多元化参与。我们大力推行“蜂巢社区”建设理念,通过开展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团体入驻社区“蜂巢”,主动弥补社区专业性服务不足的短板。回民区在三顺店社区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蜂巢”,积极吸纳“芸公益”“十方缘”等知名社会组织35家入驻,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受益群众近万人,同时倾心打造“一之党建工作室”,充分利用社区书记李一之在社区的影响力,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培训党务干部120余人次,接待服务群众500余人次,搭建起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传帮带”的有效载体。

  完善信息化支撑。信息化为社会管理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党建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基层治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回民区依托自治区党群连心桥系统和呼和浩特市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积极打造党员教育、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多网融合、一网覆盖”的智慧社区大数据平台,开展数字化党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探索建立“发现问题、分析研判、街乡吹哨、平台受理、部门报到、结果反馈、评价监督”的7步闭环工作法,并积极筹备成立大数据中心,配备专业队伍,整合信息平台,补齐硬件短板,推动规范运行,以信息化平台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回民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五化协同、大抓基层”要求,全面实施“青城先锋”工程,以品牌化党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图片由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