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脱贫攻坚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山东省东营市:

精准发力扶贫 宜居宜业惠民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李怀苹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1月23日   第 08 版)

  改造后的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全貌。利津县扶贫办供图

  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扶贫干部到贫困户王曰军(中)的瓜棚调研走访。
  利津县扶贫办供图

  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荆岭村光伏发电项目。
  王洪亮摄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于林村昔日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以前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群众观念滞后,该村231户620多口村民近一半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在脱贫之路上的持续耕耘,如今的于林村靠规模化种植水稻实现华丽转身,从省定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于林村的脱贫转型是东营市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东营市6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43个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分别于2016年、2017年底全部摘帽退出。2018年至2020年,该市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村集体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解开脱贫死结

  补齐发展短板

  从空中俯瞰,山东省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首批改造村庄之一的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像个大棋盘稳稳扎根在黄河滩上。

  “村里住户距黄河最近的只有200米。以前下大雨,大家晚上都不敢睡,生怕村台和房屋会被冲塌、冲倒。”高家村村民高新民说。黄河滩区是黄河堤坝与黄河水间的滩涂部分,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地方,也是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多年来,每到汛期,黄河水裹挟泥沙冲出河槽,严重威胁滩区村民的生产生活。拥有一个安稳、美丽的家园是所有村民的愿望。

  对此,东营市高度重视,按照《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总体部署,于2018年启动黄河滩区3个乡镇(街道)19个村的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大大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现在好了,房台变稳了,再也不怕雨水侵入了。”高新民说,住在宽敞稳当的房屋里,乡亲们安心多了,致富奔小康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了。

  安居还要乐业。借助黄河经济带建设的机遇,高家村与山东养生天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种植中草药,发展特色观光、生态旅游、休闲采摘等产业。村民们住得敞亮了,手头也宽裕了,在致富奔小康路上大步疾行。

  紧盯扶贫重点村,锁定“老病残”。东营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牢抓实,力求解开脱贫死结,找到致富门路,补齐发展短板,拿出真招、实招、硬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东营市县两级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实施了总投资1.7亿元的286个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扶贫项目,目前已全部完工见效。

  在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的一片闲置空地上,占地5亩的光伏发电项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自2017年1月建成并网实现收益以来,该项目每年收益约30万元。截至目前,汀罗镇20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分配收益70.21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脱贫享受政策户全覆盖。

  垦利区垦利街道荆岭村的贫困人口约占全村一半,2016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帮助其规划兴办扶贫项目:86千瓦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5万元;将酒店式公寓出租,村级扶贫产业项目又一次实现飞跃……逐渐充盈的钱袋子坚定了荆岭村民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东营区六户镇东辛集村从建设光伏太阳能电站、培植莲藕种植入手,走出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新路。92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该村贫困户发放2500元左右的分红;依托400亩水库及120亩池塘,该村建成东辛集村休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

  脱贫死结找到了,致富门路拓宽了。种种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的发展模式,为东营市各贫困村脱贫攻坚提供了持续的产业支撑,牢牢稳住了脱贫成效。

  坚持扶贫标准

  为居民生活兜底

  住上新房子,女儿上学有补助,基本医疗保险、扶贫特惠保险让人生病不愁……“多亏政府帮助,现在这日子以前都不敢想。”利津县汀罗镇建档立卡脱贫享受政策户于汝振说。

  在脱贫攻坚期内,扶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东营市围绕这一目标定规划、补短板,用足用好每一项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种扶贫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必须亮出金刚钻、下足真功夫。教育扶贫方面,2016年以来,东营市累计发放助学金、补贴7799人次、972.06万元,实行“雨露计划”补助2299人次、454.65万元;在健康扶贫方面,东营市为81199人代缴居民基本医保费2271.03万元,为26009人进行大病保险报销1712.28万元,为9271人进行1754.75万元医疗救助,为纳入门诊慢性病的5398贫困人口报销医疗费用2333.5万元,共为12.28万人实现扶贫特惠保险理赔4268.79万元;在保障住房安全方面,东营市累计投入资金2285.86万元,完成贫困户住房修缮改造3504户,贫困人口安全住房达到100%。

  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赵庄村村民赵海军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夫妻俩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各种压力曾差点压垮了这个家庭。为了帮他们摆脱贫困,镇、村帮扶干部为一家人办理了各种补贴补助,免费安装有线电视,进行危房改造,解决了一家人的安居问题。

  围绕“三标一率”,东营市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即时帮扶户饮水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核查,确保他们喝上放心水、安全水。村民们高兴地说:“自来水接到家,我们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了。”目前,东营农村自来水户户通达率为100%。

  “我们必须保持攻坚态势不减,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落细,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东营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王英明说。

  致富路更宽了

  乡亲们心气更足了

  几年前,利津县盐窝镇肖家村的年轻村民周永军因遭遇车祸导致胸下高位截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曾一度陷入绝望。

  如今,有政府精准帮扶,再加上自己克服困难学习养猪技术,周永军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养猪达人。他成立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发酵床养猪技术,取得了亮眼成绩。虽然行动不便,但周永军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下一步我准备合伙建养猪场。我以技术和管理入股,让生态养殖技术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周永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帮扶是动力之源,也是希望之火,激励着大家奋发进取。几年来,随着增收门路逐渐拓宽,东营市贫困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得以激发,他们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日子,笑声变多了、精神畅爽了、心气更足了。

  2014年,垦利区黄河口镇新营村王玉的丈夫出了车祸,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被认定为贫困户后,王玉并没有将贫困户视为“护身符”,而是通过自力更生、踏实劳动实现稳定脱贫。

  王玉总说:“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斗志。”她承包土地种植棉花,最多时一年种了100多亩。王玉的丈夫身体逐步恢复后,通过参与技能培训也走上了就业路。

  河口区义和镇五一村被列为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近年来,村“两委”通过整合帮扶资金,实施扶贫项目,于2017年底成功摘帽脱贫。随着一项项政策落地、一个个项目实施,村“两委”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热情高涨,不断探索发展新途径,增收致富的路越来越宽。

  “在这片富有活力的热土上,脱贫故事还有很多。进入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东营市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工作重要位置,完善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因户因人开展精准帮扶救助。”王英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