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深度观察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双循环格局下,“中等生”盐城欲打翻身仗?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1月16日   第 05 版)

  鸟瞰盐城市。

  2019年7月31日凌晨,圆通货运航空一架YG9073全货机从盐城南洋国际机场起飞,一个半小时后降落在韩国首尔仁川机场,这标志着盐城至韩日国际全货机航线正式投入运营。

  何玲/制表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人把这句话用在了江苏省的盐城市。

  从召开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专家研讨会,到举办第二届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近来盐城一系列的动作让人嗅到了它的“不安分”,关于其欲做搅局者的猜测让各界议论纷纷。

  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曹路宝认为目前盐城市已经具备了轻装上阵的条件。“如果说‘十三五’期间我们是在蓄力助跑的话,那么‘十四五’期间,我们要起跳跨越。”曹路宝表示。

  盐城市,跳得起来吗?

  不像沿海城市的沿海城市?

  城市实力如何?数据最能让人“看透”。

  有关盐城市的众多数据,最出众的当属1693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这个面积相当于省内苏州市的1.9倍、南京市的2.6倍、无锡市的3.6倍。

  但是,作为江苏省内面积最大、人口第二多的城市,盐城市却是一位“中等生”,在经济上一直排名省内“腰部”。

  根据盐城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盐城市GDP为5702.3亿元。这个成绩位列长三角中心区27市第十三、江苏省第八、苏北五市第二。虽然成绩尚可,但如果算起人均GDP,盐城市的名次就会被不少城市赶超。

  事实上,盐城市的区位条件并不差。翻开地图可以看到,盐城市地处黄海之滨,在上海市到青岛市的沿海大通道中处于中间节点位置。

  那么,为什么坐拥沿海的天然优势,盐城市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

  “靠海却不能吃海,不能充分用海。”一位老盐城人如是向记者描述盐城市的尴尬境地。

  记者查阅《盐城统计年鉴2020》后了解到,盐城市拥有582公里长的海岸线,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但同时盐城市的滩涂面积也占到全省的75%。这就意味着,盐城市没有打造深水港的条件。

  2019年,盐城市港口吞吐量为12252万吨,这个数据仅为其北边连云港市同期的一半;对比南边的国家级港口通州湾,盐城市再度黯然失色。

  与此同时,黄海的特点又决定了盐城市的海产品不够丰富。

  由此,盐城市被戏称为“不像沿海城市的沿海城市”。

  如果海运能力有限,那势必得依靠陆运。然而,在2018年之前,盐城市的铁路仅有普快和特快。直到2018年年底,青盐铁路开通运营,这才改写了盐城市不通高铁的历史。

  “盐城市北上至青岛市的铁路开通后,青岛市到盐城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曹路宝向记者介绍,“最近有一批项目从青岛而来,过去,我们很少想到会和山东省有经贸合作。”

  可即便如此,盐城市作为苏北城市中唯一拿到长三角中心区入场券的选手,同时又以“北上海”自居,到上海无论是走铁路还是公路,时间上都要超过4个小时;而同时,盐城市到省会南京市之间也无高铁通达。

  这和另外一个有“北上海”之称的南通市相比,首先在时空距离上就落后了一筹。

  对此,盐城市也承认,在下大力气对接上海的过程中,交通成为了短板。

  路通则盛,路阻则衰。一个好消息是,近日盐通高铁全线接触网送电成功,预计今年底运行通车。

  这条线路上接青盐铁路,下接沪苏通铁路。当青岛-盐城-南通-上海的铁路线贯通后,盐城到上海不到2小时。焕然一新的交通格局,也能让盐城多一分期待。

  “过去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辐射轴更多以沪宁、沪杭为重点方向,近年来随着跨江通道、沿海高铁网的日益完善,北向的沪盐沿海发展轴逐渐形成了新的优势。”曹路宝说。

  期待之上,盐城又趁热打铁发布了《盐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规划(2021—2050年)》方案,主动将自己的交通发展放到更大的区域层面去考量,并提出多重“小目标”:与长三角城市群节点城市2小时互通,1小时通达周边设区市;畅达全国,3小时通达北京;与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城市群等国家级城市群中心城市8小时互通;一日通达东北亚主要城市……

  列车在铁轨上加速飞奔的呼啸声,究竟是城市发展提速的哨音,还是被强者“虹吸”的警铃?还得看盐城接下来的表现。

  向西,打一个翻身仗?

  跳出长三角,再把目光放到淮河生态经济带。

  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覆盖5省25市4县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盐城市是其中一员。

  有观点认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是国家确定的重大战略,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东向出海问题。

  当角色身份转换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出海门户,盐城市就换了个思路——向西看。

  10月28日,曹路宝代表盐城市参加了在安徽省蚌埠市举行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第二次省际联席会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据他介绍,这次会议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东进”。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29个市县一致认为,要向东、向海发展,寻找更多发展机会。”曹路宝透露,这场会议当天,盐城市就和安徽省港航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接下来,安徽省的内河航运体系要和盐城全面合作,借盐城港出海。”

  曹路宝给出的信息,也侧面说明了近年来盐城市在淮河出海口大力发展滨海港的原因。

  记者查阅《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注意到,“十三五”期间,盐城市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优化沿海经济空间布局”。

  “未来,盐城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和决心不会变。”曹路宝说。

  对盐城市来说,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是一次“翻身”的机会,而另外一个机遇则是江苏省沿海城市的崛起。

  一直以来,以长江为界,人们总是习惯以苏南、苏中、苏北来定义江苏的区域格局,而就经济和产业来说,江苏确实呈现由南向北的“鄙视链”。

  尽管江苏省内任何一个城市单拉出来成绩都不差,但在一些人固有的印象中,苏北城市总是和“落后”二字挂钩,是踉跄前行的追逐者。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沿海外向型经济都在谋求新的突破。

  随着江苏省接下来从西往东新视角的透视,盐城市迈入“起跳跨越新阶段”又多了一分可能性。

  10月12日至14日,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就“十四五”时期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到南通、连云港和盐城三个城市进行调研。

  在调研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娄勤俭谈到推动江苏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时,用了“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这样的措辞。他表示,要高度重视,把沿海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一个战略重点来抓。要以世界性眼光高起点布局。

  据悉,目前江苏钢铁产能已加速由沿江向沿海升级转移。盐城能否抓住此机遇,令人期待。

  组建跨国朋友圈有多难?

  就在不久前,盐城市迎来了一场盛会——第二届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这是江苏省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经贸活动。

  为什么落地在了盐城?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1996年。

  当时,盐城市与韩国南原市结好,自此开启了盐城市与韩国城市、企业的贸易友好往来的大门。

  2002年,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合资项目落地盐城市,这也成为中国加入WTO后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的第一个汽车企业涉外重组项目。

  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签署,盐城市被确定为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从那以后,盐城市就把全面深化对韩交流合作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抓手。

  到了2017年12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中韩(盐城)产业园,盐城坐稳中韩合作重要城市的位置。

  如今,每年有1万名韩国人在盐城生活,每周有5班航班往返于盐城与韩国首尔。

  走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看见招牌和路标上都译有韩文,而市区内无处不在的韩国特色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也印证了城市管理者所说的“对待韩国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市民一样”。

  正是这种一视同仁,得到了韩国各界和旅盐韩国友人的肯定,这为盐城市坐稳“韩资高地”的开放型经济江湖地位打下了基础。

  目前,盐城市已与韩国1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关系。

  今年1—9月,盐城新设韩资项目16个,协议注册韩资1.58亿美元,实际使用韩资1.07亿美元。盐城已是江苏与韩国产业合作最紧密、韩资企业最集聚的城市之一。

  不过,盐城市的野心不止于此,为了进一步畅通中日韩“小循环”,盐城亮出一张牌——生态。

  对外介绍时,盐城市总会骄傲地提到,“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故乡”。

  去年7月,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这不仅为盐城拿下了一张宝贵的“世界级城市名片”,也帮助其实现了由经济为主,向生态与经济并重的转变与跨越。

  都市圈时代,“拉圈组群”抱团发展成为了城市的普遍做法,盐城借着生态优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组建跨国“朋友圈”——环黄海生态经济圈。

  “盐城市与韩国同属黄海生态区,这个区域拥有全球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不仅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着特殊的多重价值。”曹路宝提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各地对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国际合作交流产生了新的需求。黄海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相较欧美而言,合作更加容易,把这个地区作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主要空间是非常有利的。”

  曹路宝认为,盐城作为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同时又处于沿黄海城市带的中间节点,与韩国以及国内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更加便捷,有条件围绕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进行倡导,也能够在“双循环”大格局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以生态出发,以经济落脚;生态合作的同时,再进行经济合作。盐城的思路比较清晰。

  有好的想法不难,难的是如何落地。这个消息一出,有关盐城市的设想有些过于宏大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所言,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的前提是,“大家都要有好处”。

  纵观国内“圈友”名录,既有上海市、天津市、青岛市等实力雄厚的强者,也有南通市这样的老对手,同时还有唐山市、营口市等“不熟悉”的朋友,“中等生”盐城市作为组局者,能否让各城市买账入群,还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城市品牌何处寻?

  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搅局者,不能仅靠雄心壮志和宏图伟略,还要有过硬的实力。

  盐城市有什么?

  在位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风悦达起亚三工厂内,记者看到五百余只机械手臂正不停地“舞动”着。工厂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称,公司开发了一个新车型,从开始到下线,只需要4个小时;对于成熟的车型来说,平均一分钟生产一台车。

  “汽车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以东风悦达起亚为代表,全市现有6家整车生产企业,累计产销突破570万辆。”曹路宝介绍,“盐城在此基础上还要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市场蛋糕。我们还将在汽车整车、零部件市场上持续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投资促进部处长盛国飞用“逆势增长”来形容盐城市的机电出口表现:“今年1—7月,盐城市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7亿美元,同比增长26.6%,这个成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除了汽车这张王牌,盐城市还有什么?

  坐拥江苏省内最长海岸线,盐城“海上风光无限”。据了解,盐城市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全球的1/10,盐城也借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

  虽然产业成绩值得肯定,但盐城市也意识到,在创新能力突出的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能力仍是自己不可回避的短板。

  在盐城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发展活力与动力还不足,经济密度不高,科技创新支撑不够”“重大项目支撑不够,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中介咨询等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被正视。

  盐城市副市长蒋巍向记者介绍,盐城市已出台《关于积极利用外资的意见》,支持外资投向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终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为先进制造业配套的汽车服务、大数据、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在盐外商投资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实验室等。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商协会圆桌会议(盐城)峰会上,不少国内外专家和企业家都表示看好盐城未来的发展。

  他们的信心或许来自于一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盐城市各项存款余额8454.7亿元,增长21.1%,增速江苏省第一;各项贷款余额6883.4亿元,增长21.9%,增速全省第三,存贷款新增量双破千亿,创历史新高。

  学界普遍认为,存款总额是一个城市的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的体现,存款总额高的城市,居民购买力就强。从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个数据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实力,还代表着潜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2019中国城市品牌评价百强榜(地级市)》榜单中,盐城名落孙山并未上榜。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经济形象、政府形象、文化形象、社会形象、生态形象的客观展示,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响水爆炸安全生产事故给盐城留下了深刻创伤。未来,盐城要想释放更多潜力,还需在打造城市品牌上多下功夫。

  “过去几年,盐城市通过开放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化解了不少历史难题,同时克服了一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瓶颈。”曹路宝说,“开放永无止境,合作创造未来。”

  双循环格局下,以“开放”作为关键词,打算“四面出击”的盐城,能否打一个翻身仗尚无定论。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盐城还是盐城,盐城不再是盐城。(图片由盐城市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