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产城融合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1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争做新时代改革开放弄潮儿 再创汕头经济特区辉煌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陈欣琪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1月09日   第 11 版)

  汕头市“一湾两岸”的美丽风光。方淦明摄

  40年前,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怀揣梦想、振奋而起,在龙湖区西北角1.6平方公里的滩涂上抡起填平沙丘的一锄,踏出汕头特区建设的新征程。

  40年来,汕头人民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用一连串的“全国首创”“全国率先”,展示了特区的担当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绘下了浓墨重彩的“汕头篇章”。

  40年蝶变

  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喜人

  浩荡韩江向东流,尽管会有回环曲折,但奔腾向前之势从未改变。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在诉说着改革的阵痛、创业的艰辛。从龙湖村的一片沙丘带起步,40年间,汕头特区从最初的1.6平方公里,扩容到市域全覆盖2064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先后在1992年、2009年突破100亿元、1000亿元——昔日的“省尾国角”边陲小城,已然发展成为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试办经济特区的好处,就是邓小平同志集中概括的,起到了‘四个窗口’的作用,即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刘峰如是说。

  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始终把握时代脉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切实肩负起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的使命担当,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改革开放试验权和特区立法权,积极开展体制创新和改革探索,在实践中开创性地打造一批“全国首创”和“全国率先”的标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汕头力量”,彰显了经济特区的生机与活力。

  论开放——汕头充分发挥侨乡和港口优势,全方位多形式拓展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吸引外资侨资落户,建立健全与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和企业运行机制。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15个港口之一的汕头港,与全球578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有货运往来。汕头保税区获批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汕头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口岸通关效率居全国前列。

  论创新——汕头大学是粤东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落户以来,已入驻两个核心院士团队。汕头高新区升格国家高新区,5G产业园区入选广东省首批创建名单。广东省智能化超声成像技术装备创新中心也在这里落地,中国(粤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

  论民生——3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8万户9.4万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99.97%。汕大医附一院、市中心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眼科、肿瘤科、整形外科晋级为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加快区(县)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建成全市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

  站在新起点上,汕头积极融入“双区”建设,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着力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形成了蓄势待发、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40年耕耘

  产业变迁见证经济发展

  能歌善舞、旋转跳跃、会哭会闹还会背唐诗……在汕头市澄海区一家玩具企业的生产线上,一个个做工精致、功能丰富的玩具经过组装、检验和包装,正准备销往世界各地。

  “世界玩具看中国,中国玩具看广东,广东玩具看汕头,汕头玩具看澄海。”这里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玩具最重要的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40年来,澄海玩具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产业化,从低档、中档到高档,再到现在的智能化,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

  “澄海玩具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发展,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量农民纷纷开办家庭作坊和小工厂,玩具业逐步在这里落地生根。”澄海玩具协会副会长杜瑞生在回顾汕头玩具行业发展历程时说道。

  经过星火燎原之势的发展,如今的玩具产业覆盖面迅速扩大,目前澄海地区生产的玩具总类繁多,常年生产的玩具礼品有5万余种,每年推出新品种1万余种。当前,全区有玩具相关企业2万多家,从业人员超13万人,每年生产的玩具近六成出口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澄海区通过推动玩具产业向高创意、智能化方向发展,动员和支持企业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不断提高产品自主创意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在国内外擦亮“中国玩具礼品之都”的金字招牌。

  玩具产业的发展,在汕头绘出一幅轰轰烈烈、万马奔腾的壮丽画卷,这也是汕头众多工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伴随特区设立,汕头工业一路栉风沐雨、拼搏奋进,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为汕头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1年起,汕头的工业发展模式逐步由计划经济向自下而上、出口导向、外向带动型转变。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汕头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今天的汕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正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40年雕琢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向好

  汕头市博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保税仓库位于汕头综合保税区内,这间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存货区内整齐堆放着一箱箱进口商品,其中既有奶粉,也有日化用品、护肤品等,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清点货物。随着电商购物狂欢盛宴“双11”的到来,这家年轻的跨境电商企业迎来更忙碌的时刻。

  “我们今年8月进入综合保税区时销售额不到100万元,到9月份开始逐步增长,销售额约为500万元。今年‘双11’,预估销售额会到1000万元。”汕头市博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冯浩伟对公司下阶段的发展充满信心。这家企业是较早入驻汕头保税物流中心的首批企业之一,在综合保税区投资建设博汇跨境电商项目,开展跨境网购进口业务,依托保税仓储设施设立供应链管理,经营奶粉、日化用品、护肤品等。

  今年3月,汕头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9〕3号)发布之后全国第一个由保税区转型升级的综合保税区,也是广东省第五个、粤东首个综合保税区。成为综合保税区后,优惠便利政策措施解决了原保税区研发企业核销难的问题,优化了对入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对区内检验检疫业务进行改革创新,有利于推动跨境电商保税进出口业务全面发展。今年1—8月,综保区实现进出口55.4亿元,增长268.57%,全区国际国内贸易双线飘红。

  “我们将继续全力推动制度型开放,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服务企业降成本提效率,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大力发展贸易新业态新经济,探索跨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创新。”汕头综保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晓铿表示。

  过去,特区人很早就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如率先对特区土地实行“五统一”管理;率先成立外资银行总行;特区管委会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在当下,一场“简政放权、放权强镇”的改革正在这座城市持续释放效应,上千项的市、区职权下放镇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办成事,也大大激发了镇街经济的内生动力。

  当前,汕头市正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力,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大步前进,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机制,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16条措施,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称号。汕头市还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改革质量不断提升,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数字政府”、营商环境、国资国企等128项改革任务,实施12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成为广东省4个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长歌未央,大潮奔涌,改革开放是永无止境的伟大远征。殷殷嘱托,言犹在耳,特区人怀揣感恩之心再度奋勇前行。今天的汕头,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