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手机“二次号”莫名被欠贷,谁来买单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0月26日   第 02 版)

  背景:

  近日,江苏王女士拿到单位统一办理的工作用手机号码的第一天,就接到了各种催债电话。原来,这个号码的原机主欠了债务又弃用号码,手机号被电信公司回收后,又分给了王女士。新办的手机卡,刚启用就收到接连不断的催贷电话;注册微博、微信、支付宝等APP却频繁显示号码被占用;给运营商客服致电,却被告知要自己协商处理……当手机号码资源愈发稀缺,“二次放号”这一盘活资源的常规手段,为何给用户带来许多新麻烦?谁又该为这些衍生问题买单?

  @郭芸: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循环本无过错,但由此产生的麻烦和成本,不该由消费者来承担。针对“二次号”完善服务体系,行业主管部门、运营商、网络平台、用户还需共同努力。

  @高辰:当前,手机号几乎等同于“网络身份证”。在“实名制”背景下,很多时候用户的手机号是与身份证绑定的。“二次号”存在极大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老用户在销号之前一定要做好解绑各类账号的工作。

  @王钟的:对于通讯运营商而言,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用户。尽管号码有限,但在号码总数整体超过手机用户数,而且号段资源仍在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号码资源还有不少潜力可挖。运营商应努力延长“二次放号”的时间,尽量减少二次投放的手机号。此外,不少用户是因为“携号转网”仍存在诸多不便才换号,运营商应进一步创造便利条件,尽可能让用户“留住”原有的手机号。

  @张耀越:行业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协调运营商和网络平台加强信息互通和账号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地盘活和发放“二次号”。网络平台也要简化解绑、注销的流程,同时增加注册识别身份的方式,而非仅凭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