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版:献礼华诞·特刊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四川阿坝:内生动力克难关 雪山草地谱新篇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杨 骁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0月12日   第 37 版)

  “5.12”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汶川县城全景。

  理县蒲溪乡卫生院护士余娟和战友们日夜坚守在桃坪卫生防疫卡点,为群众守好疫情防线。
  孟亚鑫摄

  阿坝州壤塘县女子宣讲队充分发挥精通藏汉双语,群众认可度高以及知政策懂法律等优势,深入高山远寨、偏远牧场,为群众讲解疫情防控知识。
  罗让东周摄

  汶马高速如玉带,牵着天路进藏寨。龙 刚摄

  进入5月以来,草莓基地需要大量用工进行采摘,除了与入驻农业公司签订劳务合同的固定用工,丁龙义通过自己建立的村组微信群,联系附近几个组的乡亲,组织好临时用工抓紧采摘转运草莓。
  银 琪摄

  阿坝州中心血站启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以来,在州(市)机关干部职工和爱心群众的积极参与下,仅2月份,中心血站共采血257人次、367个单位、73400毫升,献血率达到5‰支撑起疫情期间全州的临床用血。图为志愿献血的市民在朋友圈晒出州中心血站颁发的感谢状,传递奉献爱心。
  田增涛摄

  马尔康锅庄节。周旺波摄

  七十一年风雨历程,阿坝藏羌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走过了艰难困苦、经历了巨变沧桑,正一步步走向胜利辉煌!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长 杨克宁

  

  71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71年薪火相传、披荆斩棘。伴随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底色鲜红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地日新月异、生机勃勃。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阿坝经受住了多重严峻考验:疫情防控阻击战、疫后重振攻坚战、防汛救灾突击战……硬仗一场接一场,“大考”前所未有。

  非常之年要有非常担当,特殊时期要用特别之力。面对“大考”,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阿坝人民心连心、手牵手,讲大局讲奉献,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以击鼓催征的姿态书写经济发展新篇章,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年中答卷:全州经济发展由一季度“按住暂停”全面下滑,转向二季度“重启恢复”反弹回升,经济运行总体复苏态势持续向好。

  危难时刻,更显作为。风雨过后,阿坝经济充满韧劲、生机和希望。

  风雨无阻向前进

  渡尽劫波再出发

  回顾今年2月17日,春风送暖,从阿坝州人民医院传来的好消息迅速激动了整个阿坝,斑斓的色彩在人们心头逐渐蔓延开来。经过20多天的诊治,在医护人员的轮番接力下,全州唯一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全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

  当天,阿坝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州卫健委主任、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泽郎达尔基在发布会上宣布:“我州在全省21个市州中首个实现确诊病例清零。”

  支撑起清零数据的,是州委、州政府带领94万阿坝人民筑起的抗疫钢铁长城。在战“疫”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阿坝州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党员冲锋在前,广大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公安干警、村社工作人员怀揣赤诚之心,不惧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放弃和亲人团聚的时光,全力以赴投入到这个不见硝烟、事关生死的战场。

  全州各行各业、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物,农牧民群众自愿为检测点无偿提供帐篷、运送物资;中医民族医疗机构主动为卡点和前线人员熬制中(藏)汤药;2776支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万余次,参与志愿者达6.9万余人……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在阿坝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至今,全州再无新增病例出现。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大风大浪见多了,这点风雨,我们还真不怕!”阿坝人民胜利的信心,来自劈波斩浪勇向前的底气,来自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志气,更来自万众一心勇夺胜利的豪气。

  当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持续织牢织密基层防护网,巩固疫情防控成果。阿坝州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州、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慎终如始,不胜不休。在疫情防控下半场考验中,不松劲、不麻痹、不厌战的坚持,都是在为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添砖加瓦。

  铆足劲儿,努力把丢失的时间追回来!阿坝人民的信心源于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带来的民生厚度。

  战“疫”期间,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支持企业共渡难关。“欠费不断供”和水电气优惠价格措施,支持企业抗击疫情影响和平稳健康发展;企业在停工期间组织职工参加各类线上职业培训的,纳入各地相关专项资金补贴企业职工培训范围,按实际培训费用给予全额补贴;受疫情影响的参保企业按规定备案后,可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期限延长至疫情解除后3个月内……一系列政策红利“干货”让企业吃了“定心丸”,解了后顾之忧。

  生产在恢复、信心在增长。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上半年,阿坝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2.16亿元;外贸逆势而为实现正增长,全州10家外贸进出口企业实现进出口9099万元,同比增长19.8%,增幅位居全省第七位,增速高于全国……不断攀升的数据折射出发展的强劲脉搏。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下半年,阿坝人继续保持定力、站稳脚跟,在埋头苦干中增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潜能,在积极进取中拓新局,阿坝州的经济航船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誓摘穷帽拔穷根

  看新风貌新气象

  走进阿坝,水网、电网、交通网、互联网宛如玉带通村入户,凝聚起城乡群众同步奔小康的梦想;家家有收入、人人有事干,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卫生均得到保障,各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随意扔,村里臭气扑鼻。”这是人们记忆中农村的写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阿坝州全面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进理县米亚罗镇二古溪村搬迁安置点,一栋栋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干净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门口,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以前,该村位于国道317线旁,地质灾害频发,贫困人口较多,2017年,整村搬迁到安置点后,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村民麦斯甲正忙着整理房间、打扫客厅,精心打理着他的民宿。“以前在山上,靠挖药材和种土豆、玉米补贴家用,搬到新居后,我办起了民宿,年收入有2万元左右,比以前翻了几番。”麦斯甲告诉记者。

  让乡村更美丽,子孙后代才想得起、记得住;让乡村更富裕,八方游客才住得惯、留得住。二古溪村只是理县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理县共对107户村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和地质灾害搬迁,涉及436人。

  漫漫扶贫路,浓浓民生情。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一股股脱贫攻坚的暖流不断激荡着阿坝大地。咬住目标任务不动摇,扭住关键环节不松劲,阿坝州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攻坚期。

  “要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小康社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切实运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要全力实施好24件民生实事,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着力破解群众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难题。”在阿坝州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州委书记刘坪的讲话掷地有声。面对新任务、新目标,阿坝州干群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举全州之力,聚焦目标任务、强化问题导向,将脱贫攻坚向深处推、朝实处落。

  10月2日,理县最后一户贫困户——甘堡乡甘堡村村民王光秀家的农家乐又迎来了一批客人,王光秀和儿子儿媳一道忙前忙后为客人准备可口的饭菜,他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光秀一家原本家境殷实,可是丈夫和儿子分别在2016年和2018年患上癌症,不仅耗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一大笔钱。2019年1月,王光秀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甘堡乡党委政府积极联系医疗部门,为其丈夫和儿子申请了医疗救助政策并代买了大病医疗保险,让父子俩的医疗费用自费比例控制在5%以内。此外,县委组织部、统战部、团县委、红十字会等部门立足政策实际,纷纷向王光秀一家伸出援手。同时,王光秀一家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开起了农家乐。

  追本溯源,阿坝州全面准确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并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措施,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问题,全力确保贫困群众不因病致贫返贫。针对贫困户,该州不仅在医疗健康方面有完善的政策和措施,而且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一系列脱贫举措都周到细致、有章可循。

  “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一诺千金,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担当。一家家真情帮扶的单位带着“干货”来到农村,一个个实干苦干的干部沉下去,一户户励志脱贫只争朝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动起来,一条条脱贫大道铺就在眼前。

  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住房……紧紧扭住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阿坝正在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摆脱贫困,产业为先。阿坝州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坚持扶贫产业精准到户,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群众稳定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金川县角木牛村平均海拔2700米,受地理条件制约,以前,该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金川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以支部为引领、产业富村为抓手,充分利用有利资源盘活“三资”(资源、资金、资产),通过引进公司与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的方式壮大特色产业,并以每个村民小组为单位,针对各组的实际情况,实现了“一组一产业”的发展局面,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过去,我们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小孩。”角木牛村党支部书记何万秋说,如今村里大多数土地按照不同的价格流转给各个基地,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到基地务工,既挣了钱,又照顾了家庭。“2019年,全村就近务工收入56万元左右,今年这个数还会增加。”据何万秋介绍,该村还在合作社托管缺劳力、有残疾的3户深度贫困户,让他们每年有3500元的固定收入,为其脱贫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有恒业者有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如何才能尽快让贫困群众的收入多起来,这是阿坝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一直思考的问题。

  基础厚实的生态产业、底气十足的绿色工业、带动力强的电商产业、人气火爆的乡村旅游业共同发力,成为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的坚实保障。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高亢的脱贫攻坚誓言回荡在阿坝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昨天,脱贫攻坚的号角还在巍巍高山间回荡;今天,巩固脱贫成果的脚步在希望的田野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