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脱贫攻坚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

挖掘特色资源 “黑马之乡”拓发展新路

■中国城市报记者 宋浩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0月12日   第 07 版)

  扶贫干部查日苏怀抱乌冉克羊幼崽。

  蒙古族小学生在参加蒙古象棋比赛。

  阿巴嘎黑马健硕雄壮、遍体通黑,是内蒙古四大名马之一。

  9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披上了一件深黄色的外衣。人们驱车行进在其中,仿佛进入了一片“草原的海洋”,而“海”的“北岸”便是美丽的边塞小城阿巴嘎旗。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城市规模小,总人口为4.5万人,总面积为2.75万平方公里,草原广袤无边,资源却有限,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和信息的闭塞,阿巴嘎旗被列入了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县名单。 

  “虽然阿巴嘎旗在2018年就已经摘帽了,但脱贫不脱政策,这两年来我们深挖历史传承的‘富矿’,用特色农牧产业及文化塑造城市品牌,为阿巴嘎旗未来的发展谋划了一盘好棋。”内蒙古自治区派驻阿巴嘎旗扶贫工作总队总队长、旗委副书记云国盛说。

  风味独特的阿巴嘎策格“走出来”

  锡林郭勒大草原平坦开阔的地理环境适合马匹奔跑和生长,这也为锡林郭勒盟赢得了“中国马都”的美誉。而“黑马之乡”阿巴嘎旗的草原上盛产一种体格健壮的黑马,不仅耐力好,而且母马产奶量高,是制作酸马奶的最好原料。阿巴嘎的酸马奶历史悠久远近闻名,酸马奶在蒙语中被称为“策格”,因此阿巴嘎旗被称为“中国策格之乡”。 

  “酸马奶是草原上的高级饮料,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药用价值,是蒙医学中最早应用的饮食疗法。”阿巴嘎旗照富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军从小喝着酸马奶长大,对其有着天然的感情。但是,由于过去缺乏冷藏条件,人们只有在每年6至8月母马产奶期时才能喝到酸马奶,相关产品对外销售更是不大可能。 

  近些年来,到草原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好客的赵建军有时会把自己存的酸马奶让游客尝一尝,结果很多人一喝就喜欢上了。当他们表示想带点回家喝时,却被告知产量少没卖的。赵建军几经琢磨,认为这里有商机,便成立了黑马合作社,建起了生产基地,逐步将酸马奶产业化。 

  如今,阿巴嘎策格已经通过网络远销全国,四季都有供应,秘诀就在现代化的冷藏库里。记者穿戴好防护装备后,在赵建军的带领下参观了他的仓储基地。记者看到,寒气逼人的冷库里,一桶桶原奶被整齐码放。“我们把每年产奶季里收购的原奶都存到这里,需要的时候便解冻放入生产线,保证一年四季都有奶喝。”赵建军介绍说。 

  “2016年,阿巴嘎旗照富经贸有限公司取得了全国第一家加工生产酸马奶的SC生产许可证,并在2017年5月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乳制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为内蒙古研究和发展马产业填补了一项空白,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双提升。”云国盛说,阿巴嘎策格生产基地去年收购原奶超100吨,产值超500万元。贫困户在这里上班,每月收入4000多元,解决了脱贫的大难题。

  800年历史的乌冉克羊焕发新活力

  干爽的气候和丰富的牧草资源,让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乌珠穆沁羊和苏尼特羊名扬天下,但生长在阿巴嘎旗、有着800年历史的乌冉克羊却鲜为人知。 

  “乌冉克羊比其他羊多一节脊椎和肋骨,生长快、发育早,抓膘育肥能力强。羔羊发育迅速,从断奶到6个月龄时便能达较高体重,可出栏上市。”在位于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巴彦敖包嘎查的乌冉克羊标准化智慧牧业基地里,驻村工作队队长、嘎查第一书记李巴特尔说起乌冉克羊来一脸自豪。 

  记者看到,智慧牧业基地里的乌冉克羊脖子上都佩戴着专属“项链”,精准地记录着每一只羊的身体状况,活动范围。“羊喝水时设备自动起水,我们的手机能随时查询羊群情况,智慧牧业太神奇了。”李巴特尔说。 

  2019年5月9日,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阿巴嘎旗,这距离阿巴嘎旗乌冉克羊良种资源被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刚好十年。在活动仪式上,阿巴嘎旗旗委副书记、旗长于海成表示,草原家畜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阿巴嘎旗落户揭牌,为阿巴嘎旗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代表了阿巴嘎旗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意义十分重大。 

  据锡林郭勒盟检察院驻村

  工作队员查日苏介绍,阿巴嘎旗乌冉克羊标准化智慧牧业基地现有乌冉克羊801只,不久将完成全产业链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19年,乌冉克羊获得了国家品牌认证,同时,乌冉克羊标准化智慧牧业基地被纳入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亲眼看到乌冉克羊品牌的逐步复兴,查日苏十分开心。 

  “阿巴嘎旗属于纯牧区,有了自己的品牌养殖项目,牧民的生产就有了保障,以后致富就有了一条稳定路,能大大提升牧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现在的牧区景象,让扶贫队员巴达仍贵成就感十足。

  非遗喜塔尔传承巧“落子”

  蒙古象棋在蒙语中被称为“喜塔尔”,据考证,国际象棋就是从其演化而来。蒙古象棋在草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群众基础。1953年,阿巴嘎旗喜塔尔传奇棋手特木尔就曾代表国家首次参加国际蒙古象棋比赛并获得了第六名,一时引起热议。 

  在阿巴嘎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内蒙古蒙古象棋功勋奖获得者阿·敖日布是个明星人物,他把自己所有的梦想都献给了自己挚爱的蒙古象棋。从艺40年来,他醉心于蒙古象棋的精心雕琢和收藏,致力于蒙古象棋的推广,为蒙古象棋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作品屡获国际、国内大奖,一枚枚造型独特、工艺出色的棋子,让蒙古象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云国盛到阿巴嘎旗开展扶贫工作后,与阿·敖日布成了好朋友。云国盛逐渐意识到蒙古象棋对于丰富牧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于是,推广蒙古象棋也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经内蒙古蒙古象棋协会批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象棋文化传承发展基地落户阿巴嘎旗。 

  基地成立后,阿·敖日布将其40多年间收藏的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蒙古象棋,以及自己亲手雕刻的蒙古象棋全部展示了出来。“蒙古象棋里蕴含着草原人民的生存哲学和智慧,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符号。通过培养蒙古象棋雕刻人材,能使更多人认识与喜欢上蒙古象棋,让更多人爱上草原文化,还能让更多草原人民运用这门手艺脱贫致富。”阿·敖日布说,他的心里藏着一个更大的愿望——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象棋成为一项全民运动。此外,他还想将基地扩大升级为内蒙古蒙古象棋文化博物馆,更好地传承草原文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