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毕业生面对特殊就业季 先汲取经验还是增值充电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10月12日   第 10 版)

  进入十月,全国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毕业生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选择骑驴找马式的“过渡性就业”,也有部分选择错峰出行式的“慢就业”。该如何权衡这两种选择?选择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毕业生又该如何避免“懒就业”“不就业”?为此,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过渡”也能走向“高度”

  走上工作岗位已经近两周了,闲下来时,赵雅婷还是忍不住幻想,如果当初留在北京生活该是怎样一副景象?2020届北京高校毕业生赵雅婷目前在四川省地方属某高校担任任课教师,这个选择让她偏离了曾为自己预设的职业生涯路线。 

  成为一名职业电影人是赵雅婷的梦想,她坚信,一部好的电影可以改变更多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高中时,老师给我们观看了电影《入殓师》,影片讲述的是失业的大提琴师小林大悟回到家乡意外成为入殓师,并重新认识生与死的故事。我当时看完电影很受触动,感觉开启了人生的新视野。”彼时的赵雅婷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参与到这样优秀电影的制作中去。 

  进入研三后,赵雅婷一直忙着投简历,可结果大都石沉大海。即使进入面试环节,仍有诸多不确定性。赵雅婷回忆,自己曾顺利通过了某影视公司的前两轮面试,在第三轮面试却遭遇折戟。“感觉跟面试官气场不合,他没有表现出丝毫招聘我的意愿,而且全程都在看手机。”赵雅婷回忆说。 

  寒假回家后,赵雅婷本想趁着春节假期调整心态迎接来年春招,但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她的求职计划。眼看马上临近毕业,赵雅婷决定先在家乡四川“过渡性就业”。“虽然是当老师,但教学内容仍与电影相关,而且高校的工作时间也相对自由。”这让赵雅婷有充分的时间从事电影相关知识的学习。 

  事实上,像赵雅婷这样选择“过渡性就业”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根据一项面向全国80余所高校大学生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愿意接受“过渡性就业”。 

  如何认识“过渡性就业”?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工作前选择“过渡性就业”,是现实情况下一种无奈但又恰当的做法。“无奈是外在就业环境决定,恰当则是就毕业生人生成长整个过程而言。”储朝晖说。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职业生涯的起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认为,毕业生在选择“过渡性就业”时,要有长远眼光,使“过渡性就业”成为理想工作的跳板。赵忠建议,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选择的行业最好与意向职业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就业的目标城市,不提倡因为“过渡性就业”而到另外一个城市就业,这意味着以后回到目标就业城市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慢就业”是否可取

  很多人认为,毕业后赶紧找份工作是正道,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道而驰,选择“慢就业”。2020届河北高校毕业生张陶然便是其中一员。 

  进入大四学年后,张陶然没有急于为以后考虑,而是成为一名志愿者回到家乡支教。关于选择支教的初衷,张陶然表示:“我并不是为了今后能获得怎样的优惠待遇,我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选择去做了一件我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张陶然告诉记者,他在上大学之前就萌生了支教的想法。“当时家里条件并不好,冬天自己也没有新棉服穿。每到晚自习放学回家时,支教的张老师就把他的羽绒服给自己穿。”支教老师温暖了张陶然的求学之路,张陶然想传递这种温暖。 

  同届毕业的杨芳菲也同样没有着急走向工作岗位。毕业于新闻学专业的杨芳菲在经过一番考察后,最终决定选择回到家乡拍摄短视频。截至目前,杨芳菲已经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近百条视频,收获了将近200万的粉丝。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边是数量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一边是受疫情影响调整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压力之下,“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据一项面向全国8.8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不着急就业,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游学、支教或创业考察等。 

  事实上,“慢就业”现象并非我国独有。赵忠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相比国内,“慢就业”现象在西方国家更为普遍,它们当地称之为“间隔年”。在高中毕业大学前、大学在读期间、大学毕业后,甚至在刚工作不久的一段时间里,都有年轻人暂缓下一步的学业或者工作,花半年或一年时间,参加实习、做志愿者或游学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认为,“慢就业”现象的出现,表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价值理念趋于多元化,也代表社会在不断地进步。这有利于大学生毕业以后思考自己的定位以及提升未来就业质量。 

  不过,张陶然同时坦言,两年时间的支教,让自己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这让自己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同学中有的已经考上研究生,有的已经步入工作岗位,他的生活节奏比人家慢了一大截,有时候也难免陷入焦虑。 

  赵忠认为,不同于往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在户口、档案、派遣等方面有着很多的优惠政策。随着“过渡性就业”和“慢就业”现象的增多,关于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不同规定和待遇差异应逐渐消除。

  谨防“慢就业”变成“不就业”

  “慢就业”也存在潜在就业风险。记者注意到,还有一些毕业生在找工作遭遇挫败后,往往以考研、考公务员等来逃避就业压力,但是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备考,最终工作没找到,研究生或公务员也没考上,而随着下一届大学生毕业,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当初,因为找工作不顺利才选择去考研,结果考研两度失败。我再尝试找工作时,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和应届生的身份,很少有合适的公司回复我。”如今面对简历上将近1年的空白期,2019届高校毕业生小张对找工作愈发感到恐惧。 

  此外,小张也坦言,自己的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生活开销基本依靠“啃老”。“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会给出一些就业建议,但很少会催我找工作,即使这样,我也感到焦虑不安。”小张告诉记者。 

  如何区分“慢就业”和“懒就业”“不就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选择“慢就业”的学生,在“慢就业”期间有明确的自我规划。“慢就业”是在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与准备,而不是漫无目的、得过且过。很多“慢就业”的学生,每天的生活也安排得十分充实;而与之对比,“不就业”、逃避就业的学生就对未来没有规划。 

  如何避免“慢就业”变为“懒就业”“不就业”?赵忠认为,毕业生无论是选择创业、支教,还是游学,关键还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在这段时间里,学习必备的技能,朝着自己职业规划的方向努力,机会来临时一定牢牢抓住。 

  同时,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慢就业”。储朝晖提醒,选择“慢就业”,一方面,需要考虑到自身家庭条件。如果家庭支持选择“慢就业”,可以为了更好的工作选择不将就。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毕业生还是应尽早承担家庭责任,踏入社会,学会适应。另一方面,在选择“慢就业”时也要考虑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约束能力相对较弱的毕业生不宜太迟就业,毕业生越早步入社会,意味着能够越早汲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