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9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让中国优秀传统爱情文化传遍世界

——访《西厢记》研究创作传播学者雷建德

■中国城市报记者 宋 浩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9月07日   第 09 版)

  雷建德向新西兰国家图书馆赠送《白话西厢记》及西厢记网络展览馆资料。

  “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展出元代《西厢记》书法碎片。

  山西省永济市是古典爱情文学名著《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也是文化学者雷建德的故乡。从青年时期开始,雷建德就深深迷上了《西厢记》,并逐步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厢轶事·民间传说》《西厢记·电视文学剧本》等“西厢十部曲”,并创建了“西厢记网络展览馆”。

  为了让《西厢记》走出国门,雷建德在近20多年来先后走访法国、德国、俄罗斯等59个国家,以多形式、多渠道将《西厢记》带入国际文化视野。2017年,雷建德入选《法国邮票印象——中国殿堂级艺术家篇章》,并在海内外相继推出发行了两套“西厢记”邮票,通过方寸天地将中国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推向世界。

  近日,雷建德因其在《西厢记》研究、再创作、传播领域作出的贡献及取得的成就,获得了中国文联所属的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颁发的“中国艺术名家”荣誉证书,并被授予“中国艺术名家——雷建德工作室”牌匾。

  本期,中国城市报记者对话雷建德,听他讲述研究《西厢记》46年来的故事和感悟。

  

  中国城市报:您是如何同《西厢记》结缘并在煤油灯下完成《西厢记轶事》创作的?

  雷建德:我17岁高中毕业时到永济市蒲州镇蒲州村插队,插队点不远处就是普救寺。由于我经常途经普救寺,听了很多让人陶醉的故事,看了很多令人赏心悦目的剪纸作品,久而久之,我的心中便产生了一个梦想:要尽心尽力地搜集、研究、传播、再创作《西厢记》。

  于是,之后便像我的一些朋友形容的那样:中条山下黄河岸的乡村里多了一个酷爱钻故纸堆的“青年老学究”。闲暇之余,我常走村串巷,着手搜集与《西厢记》有关的民间传说及神话故事。

  插队结束后,我被分配到离普救寺不远的一个偏远变电站当电气运行工。工作之余,我常听当地老百姓讲普救寺的传说故事。他们说那古塔下的沙子又白又细,叫莺莺沙,是崔莺莺失恋坠塔后变成的;说那“咯哇咯哇”叫的金蛤蟆,是老夫人允婚赖婚发出的后悔声;我还听说当地有一种红嘴鹳雀鸟儿与红娘有关……细白的莺莺沙我见过,金蛤蟆的叫声我也听过,这些神奇的传说与瑰丽的现实以及我父亲时常吟唱的几句蒲州梆子,让普救寺、莺莺塔以及记载这些故事的经典《西厢记》,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不仅是我心中的爱情圣地,更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有一年夏天,永济酷热难耐,为了寻找创作灵感,我便搬进了普救寺里的三大士佛洞写作。当时,普救寺景区尚未复建,寺内只有一座塔、两个铁人和三大士佛洞。白天,我在洞中闭目养神,晚上则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写作。与我为伴的是一盆凉水和两条湿漉漉的毛巾,一条毛巾被我顶在头上,另一条被我披在背后。感到闷热和乏困时,我就将毛巾在水盆里过一下水再继续顶头上、披肩背上……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灵感乍来的兴奋和下笔无言的苦恼后,一本补充、丰富《西厢记》故事的《西厢轶事》书稿便在煤油灯下写就。

  中国城市报:您一直在为传播《西厢记》、助推西厢文化走向世界而不懈努力着。您创建的传播平台——“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的初衷是什么?

  雷建德:研究《西厢记》多年后,面对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的《西厢记》精品和散落在民间的有关《西厢记》题材的古籍、手抄折子、影印本,书画、瓷器、木雕、砖雕、鼻烟壶等艺术品,以及人们喜欢的各种地方戏曲、话剧、皮影、木偶剧、歌舞剧、二人转、影视剧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西厢记》,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使这些文化瑰宝让更多读者看到?

  在多年来远赴海外进行文化考察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建立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的念头在我的心中愈发强烈。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我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成功创办了“西厢记网络展览馆”。

  如今读者只要登录“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网站,用鼠标一点,即可步入一个直观生动、亦梦亦幻的三维环境:步移景换地进入普救寺山门,登上台阶浏览左右对称的钟鼓楼,途经古色古香的三大士佛洞,聆听莺莺塔下震撼的蛙鸣,感受大雄宝殿缭绕的香火,重温梨花小院那远去的爱情……在网络技术作用下,游客可以尽情与古典名著、景区风光“零距离接触”。

  中国城市报:有业界人士认为,《<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横向比较》代表着您对《西厢记》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您是如何通过横、纵向比较来突出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及文化自信?

  雷建德: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直到约1595年,英国莎士比亚才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

  通过比较我发现,作为西方爱情文化的代表,《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写作手法和引经据典等艺术创作方面却与《西厢记》如出一辙。在《西厢记》中,作者在写到张生盼望天黑,欲过院跳墙与莺莺见面时道:“......无端三足鸟,团团光烁烁,安得后羿弓,射此一轮落!谢天也,却早日下去也!却早发擂也!却早撞钟也!拽上书房门,到得哪里,手挽着垂杨滴溜扑跳过墙去。”再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描写朱丽叶盼望天黑,急待情人罗密欧到来时的精彩独白:“......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把太阳拖回到它安息的所在;但愿驾车的法厄同(希腊神话人物,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子)鞭策你们飞驰到西方,让阴沉的夜幕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帷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吧!……”

  张生要用后羿之弓将太阳射落,朱丽叶要让法厄同用马车把太阳拖回安息的地方。一个将书生气十足的情种那种不可抑止的痴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将冲破家庭阻力的少女因等待心上人而产生的焦急之情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后羿射日”和“法厄同拖日”,正是因为相同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规定情景,使中西两位大剧作家笔下出现了不谋而合的、十分相似的人物独白。

  我始终认为,在世界爱情戏剧的历史中,中国的相关代表作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坚持文化自信、文化复兴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城市报:如今,国际上是怎样评价《西厢记》的?您觉得《西厢记》体现了人类在爱情方面怎样的共同主题?

  雷建德:我在国外访学期间,进行了国外大百科全书有关评介《西厢记》的探寻考察,很多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十三世纪中国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元曲中是篇幅最长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这是爱情的诗篇,整个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对情人的悲欢离合,充满了迷人的情趣。”这是《法国大百科全书》的评价;“《西厢记》这个戏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它的篇幅比其他元曲长出几倍,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英国大百科全书》的评价;“《西厢记》是剧作者王实甫以无与伦比的华丽文笔写成的,全剧表现着一种罕见的美,是一部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戏剧,是中国十三世纪最著名的元曲之一,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是《美国大百科全书》的评价……

  西厢文化的爱情主题是祝愿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是世界爱情文化里的“题眼”,能够让全世界人产生共鸣。目前世界公认的爱情圣地有7个,它们都是以著名爱情故事而闻名的城市,而诞生较早、瑰丽无比的《西厢记》爱情故事的发源地山西永济普救寺却未能入选。我认为,永济普救寺不仅是中国的爱情圣地,也可以成为世界的爱情圣地。

  如今我已年过花甲,我将我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了《西厢记》中。无论再过多少年,我都会坚持研究和推广《西厢记》及中国传统文化,并希望能有更多有责任和担当的同行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优秀传统爱情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