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产经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8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江苏省徐州市:

打造创新创业者驻足逐梦的“安乐窝”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8月24日   第 12 版)

  徐工挖机智能化柔性焊接生产线。
  徐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徐州市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民服务。
  王 楠摄

  今年8月,江苏省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率队在北京开展精准招商活动时的一段话打动了参会客商:徐州市将努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让更多投资者和创业者在徐州享受到贴心满意的营商服务,真正让徐州市成为创新创业者驻足逐梦的“安乐窝”,成为企业和客商投资兴业的首选地。

  从瞄准粤港澳大湾区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到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招大引强聚才引智,今年以来,徐州市围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向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精准招商活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与此同时,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也成为徐州吸引客商的重要因素。

  2018年,徐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营商环境建设,并开展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如今,营商环境建设已建立长效机制,周铁根表示,要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增强常抓常新的韧劲,推动营商环境每年都有新改善,为徐州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硬核支撑”淮海经济区

  中心城市建设

  7月30日,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随即首单多式联运货物顺利出港。淮海国际陆港的建设为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江苏向东向西双向开放门户”提供了重要支撑。与传统模式相比,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实现了出口货物的“内陆申报、属地放行、便捷通关”,为内陆企业实实在在带来便利和效益。

  作为一座以煤崛起的老工业城市,徐州市实现了从过去“一煤独大”到今天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产业链、价值链也从低端走向高端。

  “徐州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徐州市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了一批高端创新创业平台。

  在徐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监管场所顺利通过海关验收,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完成系统调试,成为徐州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后建成的首个跨境电商线上、线下平台。在淮海科技城,7家世界500强、11家国内软件百强、7家院士领军企业、12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及双软企业入驻,“一城一谷一院一区”科技创新标志性工程初具规模。在徐州城东,一片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具有引领带动力的金融商务中心集聚而起。

  从便捷高效的物流到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从淮海经济区金融高地到吸引企业“安家”的福地,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为中心城市的营商环境提供了“硬核支撑”。今年1至7月,徐州市新开工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73个,占比51.1%。

  有专家表示,这样的成果主要得益于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革新理念与突破举措,而记者通过三天实地采访发现,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政府凝聚人心、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措并举

  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特别是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良好的营商环境有着更高更迫切的需求。

  “困难之时,徐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包含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支持、稳定职工队伍、强化精准服务四个方面,共21条扶持政策,给中小企业吃下了定心丸。”徐州市市长庄兆林介绍。

  2月8日,一列从俄罗斯乌兰乌德发运徐州铁路货运中心的木材进口班列(计48车)到达铜山站完成卸货,实现了抗击疫情期间江苏中欧班列首发和首班回程班列,为徐州当地木材加工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提供货源保障。

  面对企业反映的招工难问题,相关部门动态跟踪企业缺工情况,采集企业岗位信息4.1万个;将求职人员信息梳理分类后精准推送给缺工企业,累计为全市1378家企业招聘到岗1.48万人。

  面对资金链问题,徐州市创新推出“外贸复工贷”等金融保障业务,对3330家贷款到期和还款困难企业(个体工商户)涉贷金额82.14亿元,采取了延期还本付息、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支持措施,免征中小微企业2—6月份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单位缴费;职工医保2—6月份的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预计降低企业负担8.0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减免所得税1.2亿元,2200余家企业享受用房、用土税减免近1600万元,13家企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免征增值税660.38万元。

  与此同时,徐州市4300多名干部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包挂服务,帮助解决职工返岗、交通运输、原料短缺等企业反馈较多的问题,为企业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江苏盛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回忆说:“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泰国这些国家。由于疫情的影响,产品都销不出去,减少的订单有2/3。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订单化整为零,包装和物流成本都增加了。”

  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徐州市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内销手续办理,帮助企业对接超市和政府食堂,同时联系社区开展居家团购,开拓线上销售。针对性地帮扶举措让企业迎来了转机。这样的例子在徐州并非个例。

  疫情是一场考验,唯有患难才见真情。今年是徐州市营商环境深化年,徐州确定18大类60条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积极破解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堵点”“痛点”问题,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线上线下

  提供管家式服务

  “我们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创新开展营商环境专项巡察,建立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企业机制。”徐州市政务办主任闫海曙介绍。

  所谓“有求必应”,就是各级政府对政务服务、生产经营、公开承诺、社会保障、融资贷款、法律援助等9类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的合理诉求要及时回应,畅通反映渠道,及时办理反馈,切实解决问题;所谓“无事不扰”就是要坚决防止强制入会、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等8类行为,并建立企业诉求办理回应制度、涉企事项报备制度、督查问责制度,从制度层面明晰职责。

  市营商办综合协调组副组长王成群告诉记者,在平台建设中,徐州市还有一把利器,即由市营商办统筹,市政务办牵头,依托全市政务服务系统的企业服务中心、配套数字平台和相关机制。

  据悉,平台主要是普及、解读相关政策,以及处理好企业对各政府部门的诉求。今年以来,数字平台涉及县区诉求共计600多件。

  “有的企业拨打12345投诉,也由企业服务中心受理并督办。”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文说,“如果相关部门第一次闭环没办好,中心会二次督办并给予橙色警报。如果还没办好,市纪委将介入。”

  这种责任落实到位的制度对促进各部门服务能力提升有显著效果,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的难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随着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陆续上线运行,与线下服务窗口、12345热线互通,徐州市为企业提供了全闭环护航服务,让企业享受到了淘宝式便利服务。

  这一系列功能,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政府服务企业的“110”,但凡涉及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和维权等方面诉求时,企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该平台。

  在服务中心,记者看到重要信息在屏幕上持续滚动,政策解读会通过显著颜色予以提示,企业提出问题的答复及解决方案也会在此公开。

  在政策普及上,服务中心信息运维部负责人王俊山表示,涉企政策会线上实时更新,申报类政策设立专栏,使政策更海量、更及时、更集中、更权威。“企业登录即可实现政策的查询、订阅、分享、匹配、收藏和推送,有效解决了政策获得感不强的难题。”王俊山在电脑前一边演示一边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