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脱贫攻坚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8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

在脱贫攻坚路上铿锵前行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8月03日   第 11 版)

  湟中区田家寨镇田家寨村千紫缘种植园采茶工人采茶忙。
  蔡有鹏摄

  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季春燕摄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原湟中县)的卡阳村,背靠原始森林,在藏语中被称为“干净、纯洁的地方”。守着莽莽青山、苍苍林海的卡阳人,曾经的日子过得并不惬意,隔绝、封闭的自然条件让当地村民的生活处于贫困之中。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湟中区从生态保护破局,依托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潜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年时间里,卡阳从“久在山中人不知”的偏僻山村一跃成为4A级的网红景区;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既富了口袋,又保了生态。

  卡阳村今昔巨变是湟中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有着46万人口的湟中是青海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这里地形复杂、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力低,产业结构单一。过去,湟中农业靠天吃饭,工业先天不足,服务业低端落后,财政实力底子薄,基础设施欠账多,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全县380个行政村中有156个贫困村,村村都有贫困户,每12个农村人口中就有1个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3.7%,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达41.8%。

  回首脱贫攻坚决战之初,湟中区470名党员干部在长达20米的军令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毅然把责任扛在了肩头。数千名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入户动员10万多人次,集中培训1100多场次,全面打响了一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大会战,走出了一条具有湟中特色的脱贫发展之路。

  

  产业发展壮筋骨

  在湟中区鲁沙尔镇白土庄村的田野上,占地面积887亩的湟中区“十三五”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赛朵电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当地人说:“这是在田野里建起的一座‘阳光银行’。”每天12万度的发电量,9万多元发电收益,让光伏发电项目持续、深刻地改变着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面貌。那一块块光伏板下蕴藏着的是当地老百姓多年来的致富梦。

  湟中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交通便利,有实施光伏扶贫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2018年,湟中区把全区156个贫困村纳入光伏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整合资金2.5亿元,总装机容量34.1兆瓦,并于2018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运行,每年产生电量超过4000万千瓦时。2018年已为156个贫困村集体分红468万元。

  产业是脱贫的根基,也是发展的动力。2016年以来,湟中区所有产业扶持项目户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先后拨付产业资金1.29亿元,涉及贫困户6780户,共23822人。其中,湟中区投资4535万元建成中藏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引进入驻合作社(企业)17家,示范引领群众种植中藏药材3.43万亩,辐射带动贫困户550户。

  杜恩春是土门关乡林马村有名的孝子,为照顾肢体残疾的老母亲,他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几亩薄田和低保金维持生活,38岁还没娶上媳妇。乡政府和村“两委”请来畜牧专家,手把手教杜恩春养猪,并帮他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建起了养殖场。上有政策支持,下有干部扶持,杜恩春从12头仔猪养起,很快成为了年出售仔猪40头、育肥生猪80头的养猪明星,一年挣了4万多元。2017年,杜恩春娶上了媳妇,夫妻二人共同照顾母亲、操持家务,养猪场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在李家山镇汉水沟,村民们在第一书记的指导下,凭借传统的面食手工技艺,走出大山、面向全国,至今已在各地建立起170多个经营网点。如今,汉水沟的农家手工馍馍不仅注册了商标,还有了名气、树了品牌、立了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方式,拓宽馍馍销售渠道,让群众收益和品牌巩固达到双赢。”湟中区李家山镇党委书记杜军说。

  湟中区还发挥金融优势,累计为贫困群众、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放借贷款8.12亿元,贴息1661.7万元,有效解决了发展产业融资难问题;统筹整合扶贫资金1.96亿元,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工程,38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破零”。

  补短惠民真脱贫

  饮水难、用水难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群加藏族乡来路村的百姓。2018年,村里实施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卫生、水量充足的自来水,吃水难的问题彻底解决。

  群加藏族乡来路村村民文国忠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来路村的水三天两头断,吃水非常困难。去年水网改造后,吃水非常方便,再没有断过。”

  湟中通过集中搬迁和插花安置的方式,在8个乡镇易地搬迁了24个行政村的714户、2337人。为给贫困群众织牢保障网,湟中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强化贫困户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扶助,保障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义务教育,严格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及时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户保障范围,实现贫困群众兜底保障全覆盖。

  “以前的房子又黑又潮,住着不舒服,想盖新的又没钱。如今,通过危房改造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又宽敞又明亮。”田家寨镇下洛麻村村民马延寿满心欢喜。

  “这些红丝带是2019年国庆节大桥通行时大家系上去的,那一天所有人都高兴得不得了!这桥修好后,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前庄村和附近村庄的村民们纷纷称道。拦隆口镇上庄村村委会主任景延洪介绍,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办与拦隆口镇结对帮扶,2018年,西岗街道投资近300万元在拦隆口修建新桥,为了纪念这段帮扶情,新桥被命名为“隆岗友谊桥”。

  结上对子,走对路子,脱贫就能加快步子。湟中区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南京栖霞区构建形成“街道与乡镇、社区与农村、园区与园区、部门与部门、企业与农村”五维协作框架,栖霞区组织130余名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专家赴湟中区帮扶指导,先后投入3000万元实施玉拉智能温室大棚、泥麻隆中藏药材加工基地等10项产业协作项目,带动46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湟中深入实施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十个部门各显身手,统筹整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狠抓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各类项目资金7亿元,全面补齐了全区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水、电、路、网、房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欠账。

  扶志扶智拔穷根

  “您现在有多少积分?”

  “这次我姑娘考上大学积了5分,加上之前的积分,我可以兑换一个热水壶。”

  “这个超市办得好啊,不用花一分钱,靠自己平日里积极参加村里活动的积分就可以换东西了。”

  一大早,共和镇葱湾村的“励志爱心超市”里就聚集了不少挑选商品的群众。

  “励志爱心超市”面积不大,但货架上的物品却不少,粮油、日用品、小型家用电器、学习及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和普通超市不同的是,货架上的物品挂的不是价格标签,而是5分、10分不等的分值标签。超市里的墙壁上还悬挂着《“励志爱心超市”运营办法》《“励志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流程图》《“励志爱心超市”管理制度》,柜台前的超市管理员认真记录着兑换台账。

  自2018年以来,湟中区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区39个贫困村建立了“励志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政策知晓、家庭美德、生态保护、移风易俗等活动,用积分在励志爱心超市中兑换商品。目前,湟中区已在15个乡镇81个村建设运营“励志爱心超市”,兑换积分累计191万分,兑换物品总价值170万元。

  “励志爱心超市运行两年多来,不仅激活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还撬动了各方资金投入,增强了我们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底气,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收获了群众满意的点赞。”共和镇葱湾村村委会主任祁如信说:“‘励志爱心超市’把过去由单位、个人简单的捐钱捐物,变为困难群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取,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争取’,基本消除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也促使村民珍惜扶贫政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湟中区制定了《贫困户励志奖励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筹资300余万元,对全县选树的20名“脱贫致富明星”、20名“扶贫创业明星”及200余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示范带动效应好的“脱贫光荣户”进行了表彰奖励。此外,湟中区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推进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指导贫困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乡贤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强化贫困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工作,配置文化活动器材293套,建设文化活动场所80个,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湟中区28565人摆脱贫困,1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13.7%降到2018年底的0.23%。2019年,湟中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并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被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