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打造“直播之都”不能只靠“抄作业”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7月20日   第 02 版)

  过去几个月,新冠肺炎疫情深深影响了实体经济,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电商发展的激情,尤其是直播电商凭借其即时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迎来了“井喷式”增长,为沉寂的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大活力。这种行之有效的新生产消费模式和直观的效果也吸引各级政府的注意。“市、县长直播带货助农”蔚然成风,甚至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参与直播带货的市长(县级市以上,含副市长)已超过150位。

  新风口下,许多城市都“坐不住了”。“全国著名直播电商之都”“品牌直播第一城”“直播经济总部基地”“北方直播电商领先城市”……今年以来,广州、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济南、青岛、石家庄等十余个城市相继亮出目标,要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经济,打造“直播之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被疫情重创之后,各地经济都出现了不可避免的下滑态势,但直播电商让各地看到了新的潜在增长点及新经济发展模式。仿佛一夜之间,直播电商成为了不少城市拉动消费、提振经济的不二选择。说到底,其实就是通过直播电商这一新兴业态,争夺产业、人才和城市的未来。

  毫无疑问,对于一些城市来说,发展电商直播经济是应对冲击、打造地方发展新增长极、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探索,一定程度上也值得其他地方积极思考和借鉴。然而,在“直播热”的大潮面前,我们还需冷思考:这到底是城市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还是盲目追逐风口的“一哄而上”?城市究竟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电商直播之都”?

  7月13日,本报刊发的《十余省市抢建“直播之都”,风口还是虚火?》一文针对城市频频入局直播电商领域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报道,直指城市电商发展政策存在“抄作业”之嫌,提出“一窝蜂”推进“直播之都”建设是否导致资源过剩的隐忧。

  事实上,与城市以往引进的产业不同,直播电商依靠人、货、场实现高速流转,是一个效率更高的新型产业。因此,各地要抢建直播之都,就要在人、货、场上下功夫。在直播人才的分布上,目前杭州走在全国前列,数据显示,目前淘宝约有10%的主播分布在杭州。近期杭州市余杭区公布了12条直播电商政策,诸多真金白银的补助奖励,招揽各类直播达人和带货“网红”。可以预见,未来能够推动当地消费、直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电商直播人才,将成为城市竞相争夺的创新型人才。

  除了人才,货和场也是直播电商中促进成交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广州、义乌都有很大的优势。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积淀深厚,拥有60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具有深厚的商贸基础、服务业基础以及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优势;而义乌则是全球最大的线下小商品市场,疫情期间,大量曾以外贸为主的义乌小商品经营户开始以直播带货的方式打开国内销售渠道。只有拥有了完善的人货场,并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及供应链各环节的配合,直播电商的生态系统才能得以建立。正如上述提及的杭州、广州和义乌,凭借自身在商贸领域的积淀,打造“直播之都”才会成为可能。反之,如果没有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没有相关产业的配合,即使重金引进网红主播、MCN机构,也没有适宜其生长的土壤。

  当下,野蛮生长的直播流量开始被挤出水分,弊端逐渐显现。风口退去,“直播之都”的火热建设更需要城市更多的冷思考。要想发展好直播电商这样一个新兴的产业,城市应该因地制宜,将自身特色与新产业结合起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协调推进产品与产业链设计等,才能打造出理性健康发展的“电商直播之都”。

  认准电商直播经济的风口彰显的是城市智慧,而抓住风口打造“电商直播之都”,不能只是喊口号、“抄作业”,考验的更是城市治理者的境界、勇气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