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首都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加速落地 老城如何换新颜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7月13日   第 03 版)

  首都功能核心区详规公示。

  北京老城区俯瞰图。

  92.5平方公里的北京东、西城,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被定义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十余年,首都功能核心区要怎么建?目前,规划图已送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有望在近期揭开面纱。

  7月4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强调,要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坚持“保”字当头。

  老城不能再拆了

  北京老城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自规划诞生开始,如何让老城区得到更好、更完整的保护成为关注焦点。

  今年2月21日,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研究讨论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送审稿)》。全会强调,要严格落实好“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切实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孔繁峙看来,老城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城市建筑的整体性和城市文化的完整性。如果只保留了老城的局部或只保留单体建筑,就将失去城市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如梁思成对北京老城的评价:“所特具的优点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计划性的城市的整体。那宏伟而壮严的布局,在处理空间和分配重点上创造出卓越的风格,同时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统,而不仅在它内部许多个别建筑物的丰富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的表现。”

  诚然,作为骨架,历史空间格局一旦解体,老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也将随之消失。

  其实,围绕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规划从未缺位。

  记者注意到,自《北京城市总规划(1991年-2010年)》提出老城整体保护以来,历版北京总体规划始终明确提出要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的任务之一。本次规划也不例外。

  此前公示的规划草案指出,保护老城整体格局,彰显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强化中轴线和长安街的空间统领作用,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全面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依托城址遗存、棋盘路网、历史水系、九坛八庙保护,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

  更新亦不忘历史

  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更何况是有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美誉的北京老城。成为首都核心区,美轮美奂的历史城区风貌与浓厚的传统人文韵味应当如何保留?

  “城市更新必须建立在城市历史文化和历史传统保护的基础之上。”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城市要发展、要更新,必须有机发展,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融合、留住历史记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曾明确提出加强世界遗产和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和城址遗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9个方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记者注意到,为最大限度留住历史记忆,规划草案将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扩至11类,文物埋藏区、历史街巷、传统胡同、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被纳入保护对象名单。

  与此同时,规划草案提出,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鼓励主动申报与社会推荐,建立健全遗产登录保护的常态化机制。开展普查梳理潜在历史资源,规范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与审查程序,分批公布遗产名录,制定配套保护管理办法。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存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留存了城市的记忆。对此,规划草案提出,加强对传统节日、特色民俗、传统工艺的研究、记录和宣传工作,留住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老剧目,形成稳定、经典的传统文化品牌。规划合理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传播和发展的空间,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

  此外,规划草案还提出加大文物、历史建筑保护力度,鼓励开放与合理适度利用。健全文物保护修缮长效机制,采用传统工艺高标准修缮,使老城成为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基地。

  “一段时间以来,受价值观、审美观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在文物建筑修缮过程中受到建设性破坏。”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立群告诉记者。记者注意到,5月7日起,《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开始施行,北京老城内,的胡同、院落、房屋如何修,有了明确的技术规范与评价标准。

  在围绕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和利用方面,规划草案提出要推动文化探访路体系建设,分区域形成主题鲜明的10条精品探访线路。营造特色景观视廊,保护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等地标建筑之间的36条景观视廊。

  老街坊将过上新生活

  如何在保护老城的同时,实现建成区公共服务、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如何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围绕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规划草案也作出了相应的勾勒。

  城市公共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人的“第二客厅”。规划草案提出,调整优化用地结构:适度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重,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2%。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4%提高到38.9%。

  与此同时,在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创造绿色、高效、友好的交通出行环境上,规划草案专门设立了小目标: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公交车站3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100%,地铁车站8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平均通勤时间减少至45分钟以内。

  此外,老城区也有望通过科技来实现新生。在安全智慧方面,规划草案提出要完善应急决策和集中指挥机制,做到秒级响应、分钟处理,同时让大数据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应急管理中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规划草案进一步划分183个街区,每个街区面积大约0.4至1平方公里,在街区范围内进行更加精细的资源配置。

  对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认为,如此一来,市民能感受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调整、环境改善、文化保护的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能够落实到市民生活的周边环境当中,让市民有切实的获得感。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认为,此次规划草案把老城保护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