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健康城市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7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北京:落地2个月的垃圾分类成效如何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7月06日   第 17 版)

  从5月1日至今,北京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正式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已逾两个月,具体实施效果如何?

  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实地探访北京多个小区,发现垃圾分类效果参差不齐。有市民向记者反馈,小区这两个月配备了相应的垃圾桶,每天上午增添了志愿者指导分类,垃圾分类有明显的改善;而有的小区则进展缓慢,市民表示“实施垃圾分类的行动效果并不明显”。

  混装混运现象犹存

  “我家所在的小区垃圾桶特别‘奇葩’,摆放了两个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和一个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根本没有厨余垃圾桶,让人哭笑不得。”市民蓝女士向记者反馈。

  其实,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早有规定,小区应在公共区域成组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类收集容器,至少在一处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容器。而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仍有多个小区的垃圾桶未按规定配置,部分小区存在厨余垃圾桶数量不足的问题,而这也加剧了垃圾的混装混运。

  厨余垃圾桶数量不足导致不少居民在对厨余垃圾的分类上并没有按照标准执行。蓝女士告诉记者:“几乎没有居民将单独的厨余垃圾分离出来的,有时混合着酒瓶子、外卖餐盒、西瓜皮、剩饭的垃圾袋,被统一扔进了其他垃圾的垃圾桶,这让后期垃圾分类工作量更大了。”

  日前,混装混运这一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了解到,北京市城管委、市城管执法局近日联合印发《北京市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管理规定(暂行)》,明确表示,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在交付厨余垃圾时明显混有其他类别生活垃圾,或混有建筑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即判定为分类质量不合格。

  成本提升谁来买单

  除了“混装混运”被关注外,一些社区推出“撤桶并站”的计划,也引发市民热议。

  在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副会长李军洋看来,这一举措还有待改进。“有些社区规定的定时投放时间只有早晚两个小时,造成垃圾在短时间内集中。而有些社区为了方便管理,撤掉一部分投放点,又造成垃圾在某些投放点集中。迅速集中的垃圾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在投放点形成大量堆积,会影响到社区环境和居民生活。”李军洋表示,限时定点投放背后更严苛的问题是,垃圾清理工作需定时投放高效进行,这也意味着在高峰期需要更多的环卫工人到位,以及成本的提升,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在规定以外的时间投放垃圾进行监督也是个问题。一位垃圾分类引导人员介绍说:“我们所在的街道办垃圾投放点多,聘用了数十名引导员。但这只能保证部分投放点有人,很多投放点安排不到人,人不够用。”

  该引导人员表示,如果把监督时间扩大到全天,人力要增加三至四倍,垃圾分类指导的投入就会过高,延长现场监督时间存在很大困难。而在人员不够的情况下,只能借助电子设备。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很多投放点并没有监控设备。“监控设备到位和监控信息的后续处理,都需要成本投入,垃圾分类要到位,有关部门亟需解决成本问题。”

  垃圾分类需多方合力、全民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去年7月1日起实行垃圾分类已有一年时间。今年上半年上海垃圾分类时效测评结果显示,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0%,垃圾分类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多位专家表示,上海垃圾分类的有效实行,市民从一开始的态度不一到现在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是社会各方合力的结果。北京也可以从上海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中取经。

  李军洋说道,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常态化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调动市场资源,广泛采取垃圾分类成效评价积分制的办法,解决目前垃圾分类投入过高的问题。

  此外,他建议,还应加大社会各界特别是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的参与程度,由专业组织利用专业优势和社会力量配合政府部门解决垃圾分类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加大对居民入户指导力度,以及对物业公司的培训指导,在电视台滚动播放相关公益广告等,针对具体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包括采购制作一些印有分类图示的可降解垃圾袋,作为对分类正确住户的奖励,在垃圾收集现场赠送;推出物美价廉、统一颜色的塑料分类垃圾桶投放市场,鼓励居民选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