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脱贫攻坚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7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广西凌云:以凌云之志断穷根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韦付增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7月06日   第 09 版)

  浩坤村三合屯观湖轩农家乐。

  手工制作凌云白毫茶。

  浩坤湖美景
  米儒聪摄

  重峦叠嶂,云雾袅袅,夏日雨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放眼远望,仙境处处。这里城乡道路平坦相连,环境优美,瓜果飘香,人勤业兴。去年底,整县脱贫后,凌云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一面红旗插上山村小高地

  “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类似标语在凌云县随处可见。近年来,该县突出党建引领,强化扶贫主体责任,建立脱贫攻坚结对帮扶联系点及党员干部挂钩联系帮扶贫困户制度,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创新党建载体,投入1亿元建设或修缮行政村活动场所,全县105个行政村实现阵地建设标准化全覆盖。

  走进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桑蚕产业园,村党支部书记劳庭铁介绍,近年来,上级给村里派来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以及送来资金技术等,让整个村旺起来了。村部标准化建设、职业化管理提高村干待遇,带领群众种桑养蚕……一系列举措,让加西村百姓走上了富裕之路。“全村桑园面积2200亩,种桑养蚕187户,全年桑蚕产业给全村带来500万元以上收入。村里产业兴旺,群众富起来了。”劳庭铁激动不已。

  “推行村干职业化、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开展‘乡村振兴·五旗争创’评比活动,让全县村干部看到了希望,大家收入增加了,有奔头了,干活也带劲了。”加尤镇百陇村党支部书记阳长标告诉记者,虽然全村依托种植和管护凌云白毫茶叶脱了贫,但产业基础薄弱,他将继续引导群众种植有机茶,创建品牌,并带领全村群众大胆创业、搞种养,发展山茶油、八角等特色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让村里环境美、产业优、百姓富。

  凌云县着力创建“凌云红”党建品牌,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在发展产业等方面精准施策,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脱贫攻坚能力。

  “村‘两委’班子和养殖能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带动20户贫困户养鸡,5户贫困户发展养殖肉牛。”玉洪瑶族乡江更村致富带头人牙韩问欣慰地对记者说,抱团以后就告别了“小打小闹”现象,如今的规模化养殖,让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江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69万元,整村顺利脱贫。

  近年来,凌云县创新提炼出工作队伍全配强、基础资产全整合、发展基金全覆盖、资金监管全过程、发展效果全达标“五全”模式,齐心协力发展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聚力脱贫攻坚。

  一片绿叶鼓起了群众腰包

  “夏季雨水多,光照好,茶叶出芽快又多,这也是茶农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兼任广西正道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阳长标如是说。

  百陇村地处土山区,群众以种植茶叶、油茶、水稻等为生。“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9户共1367人,耕地面积3212亩,经济林14200亩,其中,茶叶4400亩,覆盖154户贫困户。”百陇村第一书记唐日超说,“十三五”期间,村里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茶,提升品质,让茶农收入稳步提升,实现稳固脱贫。

  百陇村于2018年顺利脱贫摘帽,今年通过产业奖补形式继续鼓励村民搞好种养产业,特别是动员群众管好茶园,让未脱贫的10户43人全部脱贫,实现“清零”目标。

  “经过统一培训,我们管护茶叶技术提高了,今年茶叶长得好,只要勤管护,收入3到4万元不成问题。”百陇村保上屯胡尚军自信满满地说。

  在凌云县茶旅结合产业基地——浪伏小镇,步道连亭阁、红墙绿瓦的小院、游客、茶农,共同构成了一副和谐的田园景象……小镇与县城相距不足30公里,却仿若两个天地。

  “我负责茶艺表演,也推广凌云白毫茶,让大家更加了解并喜爱它。”浪伏小镇茶艺表演者李彩月说,她挚爱茶叶,还会通过微信、直播平台等方式推销茶叶。

  85后手工制茶师傅韦永忠从广东返乡后到浪伏小镇工作。每天,除了制茶、管护茶园,他还会打理山上的民宿客房,闲暇时喜欢演奏乐器。在他看来,回到家乡挣钱虽然暂时没有外面多,但每天都过得愉悦、充实。

  琉璃瓦,红柱梁,两排古香古色建筑排成一条街,那就是凌云茶产业园风情街,相较于县城中心的高楼、喧嚣,此处别有一番景致。平日里,茶叶、美食等土特产都可以在此销售。

  凌云县大石山岩茶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德阜说,原来茶叶店零星分布在县城内,如今慢慢都聚到了茶产业园风情街,方便顾客选购。“这里环境好,有文化气息,与茶叶很配。”

  受疫情影响,今年各个茶企、茶叶销售店都尝试借助火山、抖音等直播平台在线上销售白毫茶,拓宽市场,也取得了很好成效。

  凌云盛产白毫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全县茶园面积11.2万亩,产值51928万元。凌云白毫茶也是该县“三张叶子一只鸡”产业之一,覆盖全县8个乡镇,带动贫困农户3020户共1.5万余人增收脱贫,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一片湖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凌云县下甲镇和伶站瑶族乡交界处,映入眼帘的是几十座山峰抱着一湖碧水,湖面宽阔,岛渚星罗,两岸山奇崖秀,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风景如画——这就是浩坤湖。

  “浩坤湖水碧连天,倒影青峰花竹烟。一叶扁舟君自去,桃花源里觅陶潜。”这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游览浩坤湖后留下的佳句。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湖边群众觉得这湖水就是祸患。“每年六月左右涨水,玉米还没长成,就被湖水淹没了。所以,过去饱一餐饿一顿是常有的事。”浩坤村村民劳可团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浩坤湖景区,并打造“旅游+扶贫”模式,让这片湖造福群众。

  湖畔三合屯村民韦立新返乡经营客栈之前是一名“广漂”,2016年,浩坤湖景区建设启动,让沿湖群众受益颇多。

  韦立新和屯里其余37户农户的房屋一起被“打扮”了一番,变得古朴而有民族特色。

  “为何不搞农家乐?”经过一番思考后,韦立新把家里做了布置,备好家具、厨具……当年,好客客栈对外开放。

  “游客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反映我们这里山好水好,很喜欢当地古香古色的建筑和多彩的民俗文化。”韦立新认真聆听每一位游客的感受,他还将客栈重新规划了一下:“想把房前屋后再整一整,让游客到浩坤湖能看山望水,走石板路,回味历史,记住乡愁。”

  走在浩坤村三合屯,这个三面被大山环绕的小村庄景色迷人,古门,古树,老竹……到处是古朴的气息,当地政府对三合屯实施了民族特色风格的风貌改造,实现住房民族特色与湖光山色相映衬。

  年近70岁的张大妈怎么也没想到,自家一楼变成了商店。孙子劳远飞几年前从外地打工回来,看到家乡旅游业迅猛发展,就索性改造了自家猪圈,开了一家零售商店。“除此之外,我还卖这些从湖里钓来的鱼,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开车送村里孩子到集镇上学,日子是比以前好多了。”劳远飞说。

  近年来,凌云县全力打造“湖秀、城古、茶香”的三张生态旅游名片,挖掘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探索旅游扶贫模式,让浩坤湖这片湖更加秀美,也让沿湖而居的群众吃上旅游饭。据悉,从2016年1月开业经营至今,仅三合屯接待游客量就达3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00多万元,实现美丽环境与美丽经济的共建共赢。

  改变,始于心,成于行。“十三五”期间,凌云县突出党建引领,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突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强化基建保障,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突出移民助力,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突出智志双扶,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优美的山乡在脱贫攻坚的巨变中华丽转身。(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