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6月22日 星期一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6月22日   第 13 版)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内容简介:这本书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回忆录,一部个人历史和城市忧伤的精神自传。

  伊斯坦布尔,在奥尔罕·帕慕克的记忆和梦境中,一点一点地浮现出来,它的破败与衰落,它的辉煌与瑰丽,仿佛支离破碎的时光碎片,在我们的阅读中,完成一次历史印记和城市影像的拼图。透过书中伊斯坦布尔的黑白照片,追寻着帕慕克的成长足迹,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忧伤。

  一座城市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对一位作家又意味着什么?帕慕克说:“我不愿抱怨,我接受我出生的城市犹如接受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命运,争论毫无意义。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命运……”是的,命运,一个人出生在哪个城市,无法选择,宿命一般,注定被这个城市包容。城市仿佛摇篮,是个人成长的守护神。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信息以种种隐秘的方式,赋予个人记忆,成为一生的精神财富。

  作家善于描摹细节,在整本书里,帕慕克用极为繁复的细节特写堆叠出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印象:一座“呼愁”的城市。全书最长的一段细节特写正出现在第10章“呼愁”。

  “呼愁”——土耳其语的“忧伤”,这个词有着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文明的光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表达心灵深处的失落感。而伊斯坦布尔对帕慕克而言,一直是一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

  帕慕克在书中说:“它是一种混乱、朦胧的状态,它可以是一个集体的忧伤,但不只是忧伤。‘呼愁’不提供清晰,而是遮蔽现实,它带给我们安慰,柔化景色,就像冬日里的茶壶冒出蒸汽时凝结在窗上的水珠。”

  在国家西化的过程中迷失自我,看着博斯普鲁斯的雅骊在火海中融化,伊斯坦布尔的人们注定会患上“呼愁”的病。反过来,因为“呼愁”的出现,才使得一座黑白的城市在伊斯坦布尔人眼里更加柔和。

  如果“呼愁”单纯是城市翻新、文化冲突引起的,那么它或许是一种城市的通病。不过,伊斯坦布尔的“呼愁”并不单纯,它还包含着信仰的变革;而政体的摇摆不定,处于欧亚大陆的交界,注定伊斯坦布尔的“呼愁”是一种持续、永久的状态。

  生于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的幸运,这座城市刚好拥有他需要用尽一生来挖掘的素材;当然,拥有一个要用一生来讲述一座城的人,也是伊斯坦布尔的幸运。从拜占庭到君士坦丁堡,从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尔,它的每一段历史都能在文学里找到踪迹。而这一次,20世纪的伊斯坦布尔,在帕慕克的书中。

音乐人付毫:别用“星二代”定义我
北京自然博物馆上演“古兽传奇”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