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
6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在6月份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更加注重城市的更新和城市治理,提高对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支撑能力。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逐步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城镇的公共设施供给和人口规模不相匹配、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还不够健全、城市治理能力还不够高等方面。”孟玮说。
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既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助推形成同城化发展的都市圈;也有利于强化与邻近地级市城区的衔接配套,还能带动小城镇发展,正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突破口。
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从投资潜力看,2019年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以往多年形成的存量差距更为巨大;从消费潜力看,2019年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居民的2/3。若能缩小两者差距,新增投资与消费均不可限量。
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县城处于城乡之间,正是农民进城就业安家、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天然载体。但当前相当数量的县城难以支撑农民就近城镇化,也难以对城市要素入乡发展、城市居民入乡消费提供服务保障。
针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的公共设施供给和人口规模不相匹配的问题,孟玮表示,推动各类城市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集中流入的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继续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分布和结构来配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空间。
“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为切入点,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孟玮介绍,《通知》瞄准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围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市政公共设施和县域经济培育设施等4个方面,明确提出了17项建设任务,优先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县城建设,有序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城镇化地区县城建设,合理引导其他县城建设。
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中,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孟玮表示,要改造一批老旧小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重点支持完善水电气路信等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因地制宜推进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改造。
对于城市治理能力还不够高的现状,“以社区为基础,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孟玮回应道,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建设集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美好生活服务站,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全面加强环境治理。同时,她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