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6月15日 星期一

海南自贸港为何代表“最高开放水平”

—访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阿嫱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6月15日   第 03 版)

  编者按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自6月1日出炉以来,海南的未来发展备受瞩目。6月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有关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热点问题得到进一步解答,如强调2025年前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自贸港不会对香港造成冲击、海南不会成为房地产的加工厂、确定2025年“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本地居民可在岛内免税购买部分进口商品、2030年海南将建成清洁能源岛并不再销售燃油汽车,产业上则确定聚焦三大领域: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制度设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6+1+4”:“6”即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1”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4”是加强税收、社会治理、法治、风险防控等4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还将有哪些亮点?海南自贸港为何代表“最高开放水平”?首个自贸港为何落地海南?中国城市报记者为此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请他对上述读者关心的问题作出深度解读。

  

  中国城市报:今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您对此次方案的开放力度作何评价?

  李 俊:综观《方案》全文,总体符合预期,有许多含金量颇高的政策亮点,部分领域的开放举措甚至是超预期的。不少是突破了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水平,高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片区开放水平。

  可以说,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是目前我国开放程度最高、政策优惠力度最大、开放地理覆盖范围最广的开放平台,是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

  中国城市报:具体来说,《方案》有哪些亮点?

  李 俊:主要有三大方面亮点:一是海关监管方面,真正实现了境内关外的制度设计,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这一制度设计使海南岛成为一个超级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甚至有点类似单独关税区的部分性质。未来,世界所有国家的绝大部分商品,将以“零关税”“零壁垒”的方式进入海南岛。

  二是在税收优惠方面,实行“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税制安排。税收优惠是世界自贸港的主要特征,也是最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之一。海南在税制设计上完全突破了过去我国开放平台的政策设计框架,建立起了与国际高水平自贸港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安排。

  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推出六个方面的自由便利举措。特别是在贸易自由便利方面,货物贸易实行“零关税”和“零壁垒”政策;服务贸易实行“既准入又准营”政策,同时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破除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服务贸易模式下存在的各种壁垒,给予境外服务提供者国民待遇。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这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的一个亮点。

  中国城市报:2018年9月,海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从自贸试验区到自贸港,一字之差,差在哪?

  李 俊:两者有明显区别。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有近百个片区,未来可能还会设立更多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自贸试验区的很多政策是需要复制推广到全国的,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而海南自贸港制度设计中的许多政策是高度开放的,不需要面向全国推广,也无法复制推广到其他区域。海南自贸港是中国唯一的,短期来看,也不会有第二家。因此,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可复制推广性与唯一性的区别。

  中国城市报:海南将在未来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 俊:《方案》提到,海南自贸港将是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这意味着,海南自贸港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政策优惠力度最大的开放形态和特殊开放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经济特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自由贸易港等特殊开放载体。从上述不同类型的特殊开放载体看,自贸港的开放政策和优惠政策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是对标国际先进自由贸易港,在开放政策、优惠政策集成创新上的集大成,代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新进展,是中国特殊开放区域的最新形态。

  不过,虽然海南自贸港具有唯一性,它所实行的部分开放政策仍可在全国范围推广,从而可以起到引领未来中国对外开放走向的作用。

  《方案》还提出,海南自贸港将成为未来中国重要开放门户。改革开放40多年来,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到了新世纪,又设立了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以及河北雄安新区等19个国家级新区。这些平台的设立,在不同时期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载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和作用。2020年设立的海南自贸港,将是继80年代深圳、90年代浦东之后的第三次对外开放重大部署,海南也将与深圳、上海一样,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另外,海南自贸港有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超级枢纽。从目前制度和政策设计看,海南将在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营、跨境资金、国际人才、运输自由、数据跨境等方面高度自由便利。

  在开放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之下,世界跨国公司将选择海南作为总部基地或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并以海南为基地,向全国和全球辐射和服务,使海南成为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同时,中国内地企业也可借助海南高度开放的政策环境,扎根海南,辐射和服务于东南亚、南亚,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链。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海南有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超级枢纽,成为世界商品、服务、资金、技术、人才等进入中国的窗口,也有望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梁。

  中国城市报:为何在这个时间点宣布在海南建立自由贸易港?

  李 俊:从全球看,当前疫情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少数国家实行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世界亟需各国主动开放市场,坚决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行动,以恢复和稳定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恢复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

  在此背景下,中国公布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是用实际行动坚定支持全球化、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

  从国内来看,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经贸合作面临诸多瓶颈和困难,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主动开放,越要更大程度打开国内市场,推动与世界各国的互惠合作;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均GDP达到近1万美元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对中国更主动、更大程度开放市场有了更高和更急迫的期待,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主动回应相关国家关切。只有这样,才能营造相对缓和、宽松和自由便利的国际经贸发展环境,这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及世界整体利益。

  中国城市报:我国首个自贸港为何选在海南?海南有哪些优势? 

  李 俊:海南原是广东的一个地区,1988年成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从历史和现实看,海南经济产业基础薄弱,人才和科研院所匮乏。

  但海南也有建设自贸港的显著优势。首先,它是一个大的海岛,在海关监管方面更加容易,有条件实行高度开放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

  其次,海南的地理区域较好,是连接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结点,是中国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前沿基地,开展对东盟、南亚各国的合作具有地理区位优势。

  第三,特别是2018年,国家确定海南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后,当地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为建设自贸港打下了较好基础。例如,海南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确定了18个先导性项目,中央针对海南提出“1+N”政策体系落实情况也比较好;又如,海南在光网、电网、气网、路网、水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全岛同城化打下了基础,智慧海南方案也获得国家部委批准;再如,针对人才短缺,海南提出“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最后,海南营商环境不断改进,在极简审批、一网通办、一枚印章管审批、单一窗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城市报:未来,海南不仅将成为全国人民的度假天堂,更是购物天堂。海南是否会取代香港成为新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李 俊:海南在建设自贸港之前,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旅游岛。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相继出台促进海南旅游业开放和旅游离岛购物免税政策等措施。

  目前,对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定位,很多举措是围绕旅游、购物来设计的。尤其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海关监管政策,将使海南有条件汇聚全球优质商品,同时配套更为优惠的离岛退税政策,即“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而之前是3万元的离岛免税购物额,且免税商品种类限制较多。

  《方案》还提出,要加快三亚向国际邮轮母港发展,支持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吸引国际邮轮注册。因此,自贸港的建设,的确将为海南发展旅游购物产业、建设新的国际旅游购物和国际消费岛创造十分便利的条件。

  但同时,海南作为新生的自由贸易港,与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国际公认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比,目前发展水平相差还较悬殊,不同自贸港建设模式、政策制度、产业重点各有特色。其中,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被众多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更多是要向包括香港在内的国际自由贸易港学习先进经验,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制度体系。同时,海南与香港定位不同,重点发展产业也不同,两者互补合作大于竞争,不会对香港造成冲击。

海南自贸港为何代表“最高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