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9日短短的10天,尽管我国已经紧急向国外提供有创呼吸机1700多台,达到了今年以来提供国内总量的一半,但面对已经签订的2万台呼吸机订单,仍存在巨大缺口。
一位呼吸机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基本上已经清空了库中的存货,现在的订单都需要排期生产。
疫情下呼吸机供不应求
呼吸机作为一种能代替、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部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节约心脏储备能力的装置,一般可分为无创、有创两类,其中,有创呼吸机是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重要医疗设备。
根据天眼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发现,我国拥有呼吸机注册证企业36家,其中有24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含“进出口”,占比接近70%。而在这个名单中,可以生产用于重症治疗的有创呼吸机企业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产品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
尽管有着出口资质的企业并不多,但也不能避免呼吸机在特殊时期下价格的飞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低端医用呼吸机平均单价为9.82万,而高端医用呼吸机平均单价为35.79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现在市场上每台中低端、高端医用呼吸机的价格已分别涨到10万元到50万元不等,“尽管价格一再上涨,但仍然供不应求,一些海外采购商一买就是几百台。”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呼吸机企业销售人员说。
如此有效且重要的医疗物资在全球范围内严重短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科主任赵卫国看来,一方面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导致,短期内重症病人多,呼吸机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则是呼吸机的生产制造有一定门槛,受配件、技术、人工等因素的影响,并非在短期内就能轻易地大幅增产。
零部件短缺成增产掣肘
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想要大规模增产呼吸机并非易事。生产呼吸机的上游零配件缺乏也是导致产能无法大幅度提升的重要原因。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许科敏解释道:“一台呼吸机有上千个零部件,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不仅有在国内的,也有一些在国外。”
我国呼吸机部分零部件可自主供给,但涡轮、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仍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海外疫情暴发后,物流、供应链也因此受到了较大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重点医疗装备产业链协同扩产情况和存在的困难,3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重点医疗装备产业链协同扩产视频会议,国内有创呼吸机重点企业和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会,摸底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研究产业链协同扩产措施。
为解决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相关生产企业寻找国产化替代厂家,北京海关也帮助企业关键零部件实现绿色通关,加速核心元器件进口备货。
许科敏也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为确保呼吸机有序生产,呼吸机上游853家全国配套商中已有794家复工复产。
行业跨界或缓解生产压力
呼吸机的短缺,暴露了疫情下医疗器械行业生产能力的不足。而在资本市场看来,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投资的新蓝海。
这在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秘书长李予强看来,除了医疗器械产业在此时段的市场行情所致,还有政府大量利好政策的颁布和医药企业跨界入行等原因导致了投资热潮现象的出现。
“医药企业跨界进入医疗器械领域属于价值链条的拓展,医药与医疗器械虽然是两个不同行业领域,但其价值链结构与价值属性具有较高相似度。” 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秘书长李予强说,“所以,医药企业可以较快切入医疗器械领域的价值链条,加上双方销售渠道重合度较高,医药企业可在资金流、信息流方面形成医药与器械销售相互促进的局面,这也刺激了不同领域投资人跨界投资。”
此外,互联网也为医疗器械行业的生产销售模式带来创新与变革。互联网跨界进入医疗器械领域后,联系着市场供求双方,为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提升了厂家、商家产品品牌知名度,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广大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机会。
记者采访中发现,随着部分制造业市场的日趋饱和,以家电企业与通讯设备制造企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企业尝试布局医疗器械产业。“我国先进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产能利用率处于不断上升中,具有雄厚的生产制造基础。在跨界医疗器械领域后,产能可以直接向医疗器械领域横向延伸;另外,先进制造业企业具备极为可观的用户基数,为其销售医疗器械提供了支持。”李予强称,来自不同领域的大量资金涌入,客观上也缓解了医疗器械制造商存在的难题。